程傳緒正在做火籠子。
山陽縣,提到"火籠大王",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50多年來,他將一個在別人看起來并不搭眼的小小火籠做成了大買賣,依靠勤勞的雙手和聰明才智,堅持不懈,不但使自己擺脫了貧困,而且走上了致富路。他就是山陽縣高壩店鎮(zhèn)石橋村三組年逾古稀的老人程傳緒。
12月9日上午,天氣晴朗。記者慕名來到石橋村,剛進村口,程傳緒家院子旁邊的一棵大楊樹上,一群喜鵲嘰嘰喳喳的叫個不停。這是一個干凈整潔的農(nóng)家院,進了門,4間土木結(jié)構(gòu)的房子,幾乎成了他的加工廠,房間里有做活用的臺鉗子和大量的鐵絲。1間房子里放滿了已經(jīng)做好的火籠子。程傳緒老人正在用鐵絲編織火籠子,只見他的一雙手很是熟練地擰著鐵絲,等了一會兒,一個火籠子就做好了。
程傳緒老人做的火籠子用料主要為14號鐵絲,外形為圓型,上下兩頭收口較小,約有24公分,中間最大,鑲有一個搪瓷盆子,直徑約50公分。火籠子的圖案為網(wǎng)狀菱形,咋一看,整個火籠子倒像一個精致漂亮的燈籠,但比燈籠更實用。
程傳緒年幼時期就經(jīng)受了家庭貧困的煎熬,他深知要改變自己的貧困狀況就必須學(xué)會拿手的技術(shù)??吹酱謇飦淼耐忄l(xiāng)人做篾匠活,他就蹲在人家旁邊觀察學(xué)習(xí)。他從小就養(yǎng)成了動手動腦的習(xí)慣,記性好,悟性高,無論是啥玩意,他看一遍就會做了。
一次, 他家門口來了一個河南人,人家會做燈籠,他把河南人的燈籠拿在手里左看右看,很快就學(xué)會做了。他還學(xué)會了做鳥籠、花籃、笊籬等,他做的鳥籠有圓的、方的、六棱的,籠內(nèi)設(shè)計有鳥踏的架子,有鳥喝水的瓶子和休息的臥臺,鳥籠做好了用紅綠漆一染,漂亮極了。可是他很快發(fā)現(xiàn),由于大多數(shù)人家庭貧困,燈籠、鳥籠、花籃的生意銷路不好。他就想,如果把這燈籠的編法用來編個火籠子說不清生意要好一些,經(jīng)過他的改造,他終于用鐵絲編出了第一個火籠子,隨著他技術(shù)的熟練,他先后多次對他編的火籠子進行了技術(shù)改進,做出的火籠子不僅實用方便,而且美觀大方,深受老百姓喜愛。1960年代,年已20歲的程傳緒開始在家里悄悄的做起了火籠子。他白天參加生產(chǎn)隊集體勞動,晚上回家做火籠子,然后悄悄拿到縣城去賣,家里的生活基本有了保障。到了80年代,國家鼓勵一部分人通過勤勞致富先富起來的號召,給程傳緒猶如吃了定心丸。他做火籠的勁頭更足便了。他發(fā)揮自己的手藝特長,開始公開做起了火籠子。干完了農(nóng)活,他整天就"貓"在自己家里,不分白天黑夜做著火籠。一天可做四五個。一次拉回一大卡車鐵絲,不到一年就做完了。一年春夏秋三季在家里做火籠,到了秋冬季節(jié)外銷,幾乎是做多少賣多少,沒愁過銷路。
程傳緒憑他的一手絕活,在家悄無聲息的做起了自己的火籠子營生,家里日子一天天好了起來。村里人開始還納悶,程傳緒也沒見出過門,整天就呆在家里咋就富起來了?鄰居們到他家里一看,才知道了個所以然。老程又是個豪爽人,他將自己的手藝無條件的傳授給鄉(xiāng)親們。但由于這個手藝活是個慢性子活,一般人還干不了,只有幾個學(xué)會了,做了幾年也不做了,程傳緒很是惋惜。他堅持做自己的火籠不間斷,因為長期做活,他沒穿過幾件好衣服,他的衣服袖子和庫腿幾乎沒有一件是好的,全都被磨得破破爛爛的,但他從不后悔自己。
上世紀(jì)90年代初,程傳緒聽說安康花籃生意好,就在安康市租了一間門面房,做了兩年花籃。他的花籃造型精巧,式樣別致,在安康市很受市民歡迎。
程傳緒幾十年如一日堅持不懈的從事他的火籠制作加工,為兩個兒子取回了媳婦,兩個兒子現(xiàn)在一個買了臺挖掘機,一個買了輛車跑運輸,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程傳緒老人年逾古稀,但他身體硬朗,精神矍鑠。紅潤的臉上,總是笑容滿面。他為人豪爽,樂于助人,對親戚鄰里相敬如賓,很受鄉(xiāng)親們敬重。他精心做成的小小火籠,給千家萬戶帶來了溫暖,人們親切地稱贊他為"火籠大王"。(商洛之窗 記者 賈書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