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美國財政部公布了《國際經濟和匯率政策報告》,批評德國在歐元區(qū)主權債務危機期間一直保持著巨額貿易順差。此前,美國“老大哥”監(jiān)聽自己國家總理的手機已讓德國人心里很不是滋味,而此番又公開對自己長期奉行的出口導向型經濟政策指手畫腳,更是讓這個“小兄弟”怒火中燒,世界的目光聚焦在這對“兄弟”間的鬩墻之爭。
統(tǒng)計顯示,2012年,德國在商品、服務和資本各個領域的貿易順差總額甚至超過了中國。美國財政部的這份報告還稱,德國強勁的出口能力妨礙歐洲穩(wěn)定、傷害世界經濟,并最終可能導致歐元區(qū)和世界經濟出現通縮。報告公布之后,德國財政部立即發(fā)布聲明回應稱,美國的指責是沒有根據的,德國經濟增長主要支柱是國內經濟力量,現在的貿易順差體現了德國經濟競爭力強勁,國際社會需要德國的高質量產品。
這一輪德美經濟政策攻防戰(zhàn)之所以吸引眼球,一是因為美國罕見地將矛頭對準了德國,而不是以往的“重點目標”——中國和日本,即使在歐債危機形勢最為嚴峻的時期,美國也不愿公開指責德國;二是因為德國的巨額順差雖一直飽受非議,但大多數非議針對的是德國內需不旺,很少直指德國出口導向型經濟政策;三是因為美國選擇在德美關系因“竊聽門”事件而處于極為敏感的時期公布此報告,讓人對其動機產生疑問。
將美國此舉的動機歸結于回應德國對“竊聽門”的不依不饒,未免有些草率。分析認為,美國財政部原本應在10月15日對外公布這份報告,但因為當時美國政府因財政爭端無法解決而處于部分“關門”狀態(tài),發(fā)布日期才被推遲。而默克爾手機的“竊聽門”事件曝光發(fā)生在后,因此這兩件事的直接關系并不大,只能說是時間上的巧合。
那么,美國財政部“炮轟”德國到底為何?其實,大多數情況下,美國的國際匯率報告只是一種外交手段,其根本是借此來轉移外界對其自身經濟形勢和貿易政策缺陷的注意力。最近幾個月里,美國政府一方面收緊財政開支,另一方面遲遲不退出量化寬松政策,繼續(xù)刺激本國經濟增長。但越是掩飾,人們心里就越是看得明白。當前世界經濟復蘇的危險主要系于美國。此外,德國不少政客認為,美國財政部拋出此番言論主要是出于德國國內要求中止歐美自貿區(qū)談判呼聲漸高的擔憂。此舉更像是在挑撥德國與其他歐盟國家之間的關系,是美國與歐盟跨大西洋自由協定談判的策略考慮。
美國此番的抨擊行為并沒有選好時機,也很難達到其預期效果。原因一是美國抨擊的德國經濟政策問題,大都已經有所緩解。目前德國的經濟正在穩(wěn)步增長,私人消費逐漸活躍,德國對歐盟國家的出口順差相比經濟危機前已經減少超過一半。從歐盟內部貿易動向來看,德國是其他歐盟國家初級產品和中間產品的重要買家,歐盟其他國家從德國的強勢出口中獲益良多。二是奧巴馬政府受“竊聽門”和政府關門危機等事件影響,其國內外公信力大為下降。在外竊聽盟友,繼而指責盟友經濟政策危害世界經濟,在內財政危機難以化解,政府被迫關門,這樣的國家恐怕難以讓人信服。
盡管美國“老大哥”一再傷害“兄弟”感情,但輿論普遍認為,跨大西洋關系是德國核心利益所在,德國并不會與美國徹底翻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