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這是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2022年糧食生產目標,這也是今年以來,國家層面第二次強調同一目標。盡管我國糧食生產已經取得18連豐,且連續(xù)7年產量在1.3萬億斤以上,但保持這一目標并不容易,尤其是糧食生產的第一步夏糧,在經歷了去年夏天的暴雨洪澇災害、秋天的長時間陰雨之后,河南、河北、山東等冬小麥主產區(qū),出現(xiàn)晚播導致的弱苗情況。2月23日,農業(yè)農村部發(fā)布的消息顯示,去年5省共約1.1億畝小麥晚播,經過努力耕作,冬小麥播種面積基本與去年持平,但苗情長勢復雜,奪取夏糧豐收面臨空前的挑戰(zhàn)和困難。隨著各地冬小麥的返青,弱苗促壯迫在眉睫,一場格外艱難的春耕開始,從基層的種植戶,到各級農業(yè)部門、科研教學單位,所有的力量都被調動起來,為幾個月后的夏糧豐收付出汗水和智慧。
現(xiàn)場
“輸在起跑線上”的晚播苗
2022年3月3日,河南省濮陽市臺前縣張書安村,黃河在大片的農田中穿過,平坦的大地上,春水靜流,大河蒼茫。天氣不算好,但氣溫不低,人們的衣服,明顯單薄了許多。
從高處望去,麥田被田埂和水渠一塊塊分割得整整齊齊,這是機械化耕作留下的痕跡,筆直的田間路、筆直的灌水渠,筆直的農田邊界,更適合農機作業(yè)。
這里種植的大部分是冬小麥,按照常規(guī),正是返青起身后的分蘗期,分蘗是小麥生長中的關鍵階段,也是影響最終產量的重要時期。在正常的情況下,一顆種子長出一棵苗,形成一個主莖穗,同時在生長中還會分蘗出數個分蘗穗。
分蘗數的多少,是衡量小麥壯、弱、旺的重要指標之一,冬小麥的分蘗有兩次,一次是冬季分蘗,正常情況下,大約在播種后的10到15天,一次是春季分蘗,主要在返青起身的階段。
按照常規(guī),此時的臺前縣,農田中一叢叢茁壯的小麥,會把大地染成一片青綠。這些分蘗莖,最終會在自然的競爭和選擇中,留下3個左右,開花結實,為人類貢獻糧食。
然而,在張書安村附近的這片麥田中,許多田塊中,黃色的土壤仍裸露在外,間或才有綠色覆蓋的部分,讓整片農田顯得格外斑駁。單薄的麥苗,許多剛剛開始分蘗,在根部露出更加單薄的芽尖。
下午3點多,張道明再一次來到地里,他是張書安村人,種了500多畝冬小麥,除了極個別的地塊,絕大部分地里,都還是黃色的。
“去年秋天,陰雨時間太長,地里太濕,沒法兒播種,耽擱了農時,”張道明告訴記者,他的500多畝地,普遍晚播了10天左右。這些“輸在起跑線上”的晚播苗,沒來得及趕上冬季分蘗,倉促地進入越冬期,直到春天到來,氣溫回暖,才匆匆開始分蘗,但明顯弱了很多。
調查
“一根針”三類苗占六成
張書安村的麥田不是個案,去年夏秋,北方多地遭遇極端天氣造成的農業(yè)災害,致使冬小麥出現(xiàn)晚播現(xiàn)象。今年2月18日,農業(yè)農村部啟動“下沉一線包省包片奪夏糧豐收行動”,匯聚整個農業(yè)系統(tǒng)的專家,進入田間地頭,實地指導春耕工作,奪取夏糧豐收。
王曉森是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派出的200多位農科專家之一,來自中國農科院灌溉研究所的王曉森,也是濮陽分隊的領隊。
3月3日下午,王曉森和他的同事們,伴隨濮陽市、臺前縣農業(yè)部門的負責人,一起到張書安村,在張道明的麥田里進行實地指導。
這是王曉森他們進入田間指導的第7天,7天中,他們調查了濮陽多個縣區(qū)的麥田,大部分情況,和這里相似。
濮陽是農業(yè)大市,濮陽市農業(yè)農村局糧經科科長周冰告訴記者,2021年,濮陽市全力抗災救災,搶排搶種,保障糧食種植面積,共播種冬小麥355.25萬畝。但受到陰雨影響,超過一半的面積出現(xiàn)了晚播情況。
“晚播并不只是生產期延后,事實上,因為涉及越冬,在氣溫太低的情況下播種,容易出現(xiàn)弱苗現(xiàn)象,最嚴重的有可能不發(fā)芽。”王曉森告訴記者。
在王曉森的手上,有一張“濮陽市春季麥田管理技術掛圖”,是根據當地今年冬小麥的苗情制定的田間技術指導圖,標注了小麥返青至收獲前所有階段的管理要點。在第一階段,返青起身期,有兩個明顯的技術要點,一個是針對“土里捂”麥苗的,一個是針對“一根針”麥苗的。
“這兩種都是晚播苗有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一種是苗在土里沒有發(fā)出地面,一種是發(fā)出地面但只有一個細弱的獨稈,都是需要特別注意,第一時間采取促狀措施的,”王曉森解釋。
在苗情分類中,不管是“土里捂”,還是“一根針”,都算是三類苗。“麥苗的長勢,一般分為三類,一類是壯苗,不需要促壯,是最好的苗,二類是一般苗,通過正常的田間管理可以促壯,三類是弱苗,需要采取特別的促壯措施?!?/p>
事實上,在三類苗之外,還有一種非正常的苗,叫做旺苗,即生長過旺的苗,需要控旺,抑制麥苗過快生長,讓麥苗積累能量,長得更壯實。
王曉森告訴記者,在濮陽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今年的三類苗接近六成,而正常年份,這個數字不到二成,八成以上都是一二類苗。
應對
澆水能讓淹過的弱苗促壯
即便是去年雨澇災害較輕的江蘇,三類苗的比例也比往年高,在江蘇興化,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的專家肖永貴告訴記者,他們在10天中走訪了江蘇多個市縣,發(fā)現(xiàn)苗情存在不平衡的現(xiàn)象,有旺苗也有弱苗,這都是不利于夏糧豐收的因素。
江蘇的春天,比河南早一些,河南的田野中,綠色還不是很明晰,但在江蘇,農田里的麥苗早已沒過腳踝,路邊的油菜花,也開出了明艷的黃花,水邊的嫩柳、路邊的綠樹,都在向人們展示著春天的魅力。
不過,種植戶陳勝,對這個春天沒有那么樂觀,他的300畝冬小麥,顏色有點兒發(fā)黃。在興化市周莊鎮(zhèn)江孫莊村的一處農田里,陳勝找到了正在田間調研的肖永貴他們,咨詢自家小麥的問題。
“這個苗有點兒弱,好在不算嚴重?!毙び蕾F最后告訴他,“趁著陰雨天,施一次復合肥,很快就能養(yǎng)成壯苗?!?/p>
相對于陳勝,河南臺前縣的張道明,弱苗的問題更嚴重一點兒,但好在冬天的氣溫較高,進入3月后,溫度上升的速度也快,眼前需要做的事情,更多是澆水促壯。來自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棉花所的專家蔡忠民蹲在地里,抓起一把土,慢慢地捻了捻,地表的土壤已經干透,在蔡忠民的指尖,化作細粉,“趕緊澆一次水吧,地里的底肥還在,暫時不需要施肥,主要是澆水,而且這個墑情,也需要澆一次水了?!?/p>
張道明的地邊上,有一條長長的水泥水渠,幾個村民正在清理水渠中的雜物,為春天的第一次澆水做準備。這條水渠,是政府前幾年剛建的水利工程的一部分,水渠四通八達,貫通黃河岸邊的大片農田,春季的黃河水,可以直接引入農田,灌溉這片剛剛經歷了災害的土地。
“去年地里水多,導致晚播苗弱,現(xiàn)在卻又需要澆水促壯,也是一個奇妙的變化吧,”王曉森說。
難點
1.1億畝晚播小麥意味什么
秦嶺以北,長城以南,黃河、海河、淮河流經的地方,千萬年的沖積,形成了一片適宜耕作的沃土,這里是包含了中國農耕文明最重要的發(fā)源地,千百年來,一直都是中國農業(yè)文明的中心之一。
如今的黃淮海,仍是我國最主要的麥區(qū),地跨河南、河北、山東、山西、江蘇、安徽等多地,數十個地市,數百個縣區(qū)。
這片土地,也是夏糧小麥最重要的核心地區(qū)之一,恰恰是這里,去年夏秋之際,經受了數次洪澇災害。
更多的數據不斷匯聚,在山東菏澤曹縣普連集鎮(zhèn)和莊寨鎮(zhèn),這里是去年秋澇影響較重的地方,冬小麥播種大約在11月底完成,相對于曹縣其他地方,晚了近1個月,來自中國農科院專家組的調研顯示,因播種時土壤含水量較高,麥田坷垃較多,麥苗長勢均較差,存在較多“一根針”現(xiàn)象,多數為三類苗。
在河南焦作武陟縣、博愛縣,秋汛導致冬小麥晚播20至40天,盡管增加了25%-70%的播種量,但三類苗比例仍舊過高,在博愛縣,三類苗占40%,在武涉縣,返青后的好天氣,使得多數三類苗轉壯,即便如此,三類苗仍占15%左右。
在以百萬畝為單位的地市或縣區(qū),三類苗每多1%,就意味著增加了1萬畝以上的冬小麥,處在危險的邊緣,需要第一時間采取合適的措施,進行促壯。
如河南濮陽市,去年播種冬小麥350多萬畝,三類苗的比例一度達到6成以上,進入3月后,盡管采取了很多措施,降低了三類苗的比例,但仍在4成左右,仍需要進一步促壯。
如安徽濉溪縣,去年冬小麥播種205萬畝,三類苗占17%,這意味著,30多萬畝的冬小麥等待著農人們的呵護和幫助。
來自農業(yè)農村部的數據顯示,2021年冬小麥播種面積和上一年持平,這意味著,全國冬小麥播種面積在3.35億畝左右,而其中,有1.1億畝晚播,接近三分之一。這也正是農業(yè)農村部消息顯示,今年的夏糧“面臨空前挑戰(zhàn)和困難”的原因。
蟲害
預計發(fā)生程度偏重至大流行
冬小麥面臨的,不止是弱苗問題,還有病蟲害高發(fā)的風險。
2022年2月24日,全國農技推廣中心照例印發(fā)2022年的《糧食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其中,小麥條銹病、小麥赤霉病、小麥紋枯病、蚜蟲等可能對夏糧造成威脅的,都有不同程度的發(fā)生風險,如赤霉病,在湖北、安徽、江蘇、河南、山東等地,預計發(fā)生程度為偏重至大流行。如蚜蟲,在山東、河南、河北、陜西等地,預計偏重至大發(fā)生。
在江蘇興化,一位正在進行病蟲害預防的農戶,和來自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的研究員閆曉靜討論了很久,農戶告訴閆曉靜,用無人機打藥時,總感覺效果不好,閆曉靜告訴他,可能是無人機的高度或者速度問題,飛得過高,或者速度過快,效果會斷崖式下降,所以一定要按照技術標準作業(yè)。
植保無人機的普及,使得病蟲害防治的效果大為提升,在安徽,種植戶吳瑞瑞今年新買了一臺植保無人機,為自家200多畝小麥打藥,此前,他一直開拖拉機,從春種到秋收,全國各地為農民提供服務,買了植保無人機后,補上了服務的最后一個短板,可以在糧食種植中提供全程服務。
在江蘇,植保無人機的保有量更高,飛防已成為普遍性的病蟲害防治方式,但對農戶來說,快速迭代的植保無人機,也會帶來技術壓力,閆曉靜告訴記者,每一代新品種的推出,性能都是碾壓舊產品的,作業(yè)效率、精度、可靠性等,可能都會有全新的高度。然而,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設備的快速更新,對農戶來說也存在前所未有的壓力,設備性能的提升,需要重新學習,每一代的操作可能都不一樣。對提供社會化服務的農戶來說,還會導致行業(yè)成本重構,不買新設備就會被淘汰,這樣循環(huán)下,行業(yè)總是新人換舊人,難以良性發(fā)展。因此,在政策補貼方面,需要更完善的頂層設計。
不過,盡管今年的形勢如此嚴峻,依然有一群人在為此努力著?!皬?月底開始的田間指導和調研,是奪夏糧豐收的第一步。”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研究員肖永貴告訴記者,今年的奪夏糧豐收行動,將會一直持續(xù),在冬小麥生長的每一個階段,都會進行實地的調研和指導,一直到夏糧收獲完畢,“夏糧不豐收,隊伍不收兵。”
■ 小貼士
冬小麥和春小麥有何區(qū)別
我國小麥種植以冬小麥為主,占到90%以上,春小麥的播種面積只有全部小麥的7%-10%左右。冬小麥主要種植在較為溫暖濕潤的黃淮海地區(qū),小麥在前一年9-10月播種,第二年4-5月收獲,生育期在230天到270天左右。春小麥主要種植在較為寒冷的東北、西北部分地區(qū),每年2-3月播種,6-7月便可收獲。
B06版-B07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B06版-B07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