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馬愛平
我國首個國家植物園近日迎來“滿月”。設立于北京西北、太行山與華北平原過渡地帶的國家植物園,分南、北兩園,是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南園)和北京市植物園(北園)現(xiàn)有條件的基礎上,經擴容增效有機整合而成,總規(guī)劃面積近600公頃。山地、臺地和河漫灘等地貌類型為植物多樣性提供了良好的生境。
2021年10月12日,中國在聯(lián)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宣布,本著統(tǒng)籌就地保護與遷地保護相結合的原則,啟動北京、廣州等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2021年12月28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在北京設立國家植物園。2022年4月18日,國家植物園在北京正式揭牌,標志著國家植物園建設翻開了新的篇章。
植物遷地保護,降低物種滅絕風險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和北京市植物園僅一路之隔,因此也被稱為“南植”和“北植”。在很多熱愛植物的人們心中,這兩者都是迷人的植物寶庫。
國家林草局動植物司副司長周志華表示,啟動建設國家植物園體系意義重大,不僅可以與其他國家植物園分工合作、資源共享,有效實現(xiàn)中國植物多樣性保護全覆蓋和可持續(xù)利用,全面提升我國宏觀植物學研究水平;而且可以實現(xiàn)植物在多地遷地保護,有利于降低自然災害、極端天氣及突發(fā)狀況造成的植物物種滅絕風險,提高植物多樣性保護的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為國家保存重要的戰(zhàn)略資源。同時,結合區(qū)域特色優(yōu)勢,收集展示具有民族特色的珍稀瀕危植物,可使國家植物園成為展現(xiàn)中國悠久歷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為人民群眾提供優(yōu)質的生態(tài)產品和美好的精神享受。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高級工程師葉建飛介紹,國家植物園的一個主要任務是實施植物的遷地保護。遷地保護不是簡單地把植物挖過來栽在植物園里,而是以人工途徑,將生存受威脅物種、區(qū)域特有物種或具重要經濟價值的物種從
原產地遷往其他地域的專業(yè)機構(如植物園、樹木園等)予以保護,也包括建立種質資源庫保存植物種子、組織、器官等。
“近些年,將就地保護、遷地保護、植物回歸相結合的綜合保護理念,被日益重視并應用到植物的多樣性保護中。這是因為威脅生物多樣性因素的多樣化和復雜性,使得任何單一的保護方法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比~建飛強調。
將收集3萬余種植物,實現(xiàn)多樣性保護
走進國家植物園南園,最先映入眼簾的是木蘭類植物,接著是薔薇類,再往里依次是殼斗類、合瓣花類等植物類群。“我們的園區(qū)是按照植物的分類系統(tǒng)布局的?!比~建飛說,“這樣安排有利于科學展示,整個南園就相當于一本植物進化歷史的教科書,走在其中如暢游于植物演化的歷史長河中?!?/p>
國家植物園將重點收集三北地區(qū)鄉(xiāng)土植物、北溫帶代表性植物、全球不同地理分區(qū)的代表植物及珍稀瀕危植物3萬種以上,覆蓋中國植物種類80%的科、50%的屬,所收集植物種類將占世界植物種類的10%;收藏五大洲代表性植物標本500萬份;陸續(xù)完成植物科學研究中心、遷地保護研究中心、種質資源保藏中心、標本館二期、五洲溫室群等項目,建設28個特色專類園。
“國家植物園是國家植物戰(zhàn)略資源儲備中心,在活植物物種數量、植物標本和種質資源儲備上具有較大規(guī)模;是保護瀕危植物的‘諾亞方舟’和國家植物多樣性保護、研究的重要基地,代表國家遷地保護的最高水平;是國家生態(tài)文明建設成果的展示平臺,能傳承植物園建設發(fā)展的科學內涵、園林藝術和文化底蘊?!比~建飛說。
目前,國家植物園已遷地保護植物1.5萬余種,其中遷地保護水杉、珙桐等珍稀瀕危植物近千種,包括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中的我國重點野生保護植物300余種,有望天樹、杜鵑紅山茶、德保蘇鐵、珙桐、水杉等近40種一級保護植物。
國家林草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國將逐步實現(xiàn)我國85%以上野生本土植物、全部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種類得到遷地保護的目標,同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就地保護體系形成有機銜接、相互補充,有效實現(xiàn)中國植物多樣性保護全覆蓋和可持續(xù)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