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志疆
9月3日,河北秦皇島一學校在校門口擺放桌子貼“免費碎手機”標識,并在桌子上放著一把錘子,引發(fā)網(wǎng)友的圍觀和爭議。
該校校長表示,按此前規(guī)定,學生帶入校的手機平時要交由老師保管,有急事可以用,假期也可拿回。但此前有學生偷帶手機不交給老師,老師發(fā)現(xiàn)后也僅是沒收手機,等放假時再還給學生。本學期,為了杜絕學生偷帶、偷玩手機的情況,這才作出決定:一旦發(fā)現(xiàn)學生偷帶手機,就當場砸掉。
不難看出,“砸手機”不僅僅是“收手機”的升級版,更是“收而不得”之后的權宜之計。不過,學生使用手機的問題,真的能“一錘子”解決嗎?
根據(jù)刑法規(guī)定,故意毀壞公私財物是不折不扣的違法行為。學生手機確實是學校管理的難題,校方積極尋求對策的努力值得肯定,但無論從任何角度來看,學校當眾砸碎學生手機的行為都涉嫌違法。對于以教書育人為己任的學校來說,還有什么比遵紀守法的言傳身教更加重要呢?
很顯然,涉事學校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該校校長表示,為了讓學生們看到學校執(zhí)行新規(guī)的態(tài)度,震懾一下學生,這才在門口擺了錘子。但他同時表示,若是老師確實發(fā)現(xiàn)學生偷帶手機的情況,學校也會妥善處理,不會隨意毀壞學生財物。
從“震懾一下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出其不意的一把錘子,確實達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這種威懾力注定是不可持續(xù)的,因為學校“不會隨意毀壞學生財物”。學生手機是一個長期存在的校園管理難題,試圖一錘子解決所有問題,很可能適得其反——當錘子不再具有威懾力之后,學校又該何以為繼呢?更重要的是,當學生識別出學校投鼠忌器的心態(tài)之后,校方到底應該如何實施有效的管理?
去年年初,教育部印發(fā)《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學生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學校要將手機管理納入學校日常管理?,F(xiàn)實中,一些學校只看到“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忽略了“將手機管理納入學校日常管理”,而學校日常管理正是解決學生手機問題的關鍵所在。
校園內(nèi),學生手機問題不僅涉及“手機管理”,更與“生活管理”息息相關。老師和家長之所以對學生偷帶手機深惡痛絕,主要原因是擔心手機侵占孩子的時間,影響他們的生活和學習。但問題是,如果不能豐富孩子的生活,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即使沒有手機,同樣很難讓孩子將注意力集中于學習之上。當學校不遺余力阻止手機進校園的時候,到底是為了保障學習,還是僅僅為了“耳根清凈”?
無論對于學校還是對于家長來說,學生手機都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管理難題,其關鍵不在于讓孩子“不敢玩”,而在于讓他們覺得“不想玩”——關心他們的心理需求,豐富他們的課外生活,才能教育和引導他們擺脫對手機的心理依賴。(趙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