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主要用與當事人訪談的方式寫作紀實文學,記錄了二次世界大戰(zhàn)、阿富汗戰(zhàn)爭、蘇聯(lián)解體、切爾諾貝利事故等人類歷史上重大的事件,作品在美國、日本、越南、保加利亞、中國等19個國家出版,代表作有《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我不知道該說什么,關于死亡還是愛情:來自切爾諾貝利的聲音》、《鋅皮娃娃兵》等。
大家熟知的村上春樹、米蘭·昆德拉等作家呼聲甚高,今年依舊沒獲獎,這也與諾貝爾文學獎授予“最近一年來,在文學方面創(chuàng)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有關。瑞典文學院評選委員嚴格遵守純文學的評選標準,并明確聲稱拒絕受政治、商業(yè)等因素的影響。
在中國并不出名,很多專業(yè)人士都不知道她
對國內讀者來說,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的名字是比較陌生的。記者昨晚聯(lián)系上武漢大學俄語文學系老師王艷青,她表示此前未聽過這位女作家的名字,“她的寫作是通過大量采訪后創(chuàng)作的,角度比較客觀。獲獎后,國內學者對她的關注和研究會多起來。”
俄語翻譯黃敬東先生昨天下午和遠在莫斯科大學任教的朋友網聊時還提起過這位女作家,“我沒聽過她的名字,報告文學作品比起小說來,題材上‘冷門’一些。不過朋友當時說如果是她得獎,是件值得高興的事兒。雖然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是白俄羅斯人,但她用俄語寫作,她的獲獎也是對整個俄羅斯文學的肯定。”
制圖/陶剛
蔣方舟薦書,女記者代表作震撼人心
作家蔣方舟昨晚在微博上曬出一張《切爾諾貝利的回憶》的封皮照,說“作者得了今年的諾獎,再次安利(網絡用語,強烈推介)一下此書。”早在今年8月,蔣方舟就發(fā)微博推薦過此書,“新讀一遍《切爾諾貝利的回憶》。當巨大的建筑倒下,看到的是一個個人。消防員的遺孀目睹自己的丈夫一點點變成具有高放射性的物體,連死后的骨灰都令人躲避;父親把六歲的女兒裝進小小的棺材里……作者花了三年去收集和保存災難親歷者的情感,因為‘人腦海中那些模糊的情感、傳言和印象更接近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