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地應該“走程序”
豈能說征就征
岳壇村八組共有50多戶村民,這次有30多戶簽了字領了補償款,有十七八戶拒不簽字領錢。記者在采訪中得知,十幾年來,有關方面曾先后三次賣八組的地:
第一次是1996年,薩瓦萊斯制版有限公司征地60畝,每畝補償3.8萬元;
第二次是2004年,中機租賃公司征地100畝,每畝補償6.8萬元;
第三次是2008年,以交警支隊第三事故組的名義征了30畝地,每畝補償約10萬元。后來,在這片被當?shù)厝朔Q為“果園溝”的土地上,卻建起一戶戶民宅。
在2012年11月被推平的土地中,包含八組的200多畝。“從今往后,八組就無地可賣了,我們徹底淪為‘失地農民’了。”八組村民葉雙元說,“原來每次賣地,群眾不懂法律,上面說賣就賣了?,F(xiàn)在大家有了保護‘救命田’的意識。我們也不是不講理,就是要看看他們有沒有合法的征地手續(xù)。”
“有地有糧,心里不慌。”八組村民朱改鳳說,“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把我們的地都賣完了,我們今后的生活靠什么來保障?”
2002年1月1日起施行的《征用土地公告辦法》(國土資源部第10號令)規(guī)定,征用農民集體所有土地,征用土地方案和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應當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村、組內以書面形式公告,征用土地公告應當包括征地批準機關、批準文號、批準時間和批準用途,以及征地補償標準和農業(yè)人員安置途徑等。
運城市國土資源局統(tǒng)征中心薛保國告訴記者,按照有關規(guī)定,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征地應按五個步驟進行:一是初步告示;二是與村集體簽協(xié)議;三是向省政府報批;四是發(fā)布正式公告;五是進行“招、拍、掛”。通過這五個步驟產生了項目用地單位,完成了征地補償和人員安置工作,才能合理合法地進場施工。不難看出,鹽湖區(qū)相關部門的推地行為存在“程序錯誤”。
在采訪中,有村民向記者反映,以“市民服務中心”的名義征地,在鹽湖區(qū)已不是第一次。2007年,有關部門曾以此為名征下岳壇村三組67畝土地和北城辦事處北街社區(qū)的部分土地共200多畝。其中的100多畝被一家房地產公司買下,現(xiàn)正開發(fā)一個名為“鑫地·理想城”的高檔樓盤。
兩塊農田被圈占
不知“主人”是誰家
在岳壇村這次被推平的田地往北幾十米處,有一大片被鐵絲網圈起來的農田。當?shù)卮迕裾f,這里名叫“姚孟灘”,有130畝,原本屬于岳壇村三組村民集體所有。2003年,這塊地曾被人承包過,租金按每畝地每年200元支付。到了2006年至2007年間,又聽說這塊地已經被人買下了。
與“姚孟灘”同時被“買走”的,還有其西邊的屬于七組、名叫“曲村斜”的40畝土地。被磚墻圍起來的40畝農田荒草萋萋,這兩塊共170畝的農田,至今已閑置5年。“地主”是誰,村民均不知道。
2012年7月,三組幾十位村民集體到姚孟辦事處上訪,想找辦事處書記邢學淵問個究竟,結果卻讓他們十分驚訝:2007年,同組的7位村民“代表”全組村民簽字,以每畝5.1萬元的價格把這塊地賣給了別人。而在當時,國家統(tǒng)征地價為每畝7.5萬元。僅此一項,三組村民就損失300多萬元。
那么,這170畝被“圈占”的土地屬于什么性質?到底歸誰所有?記者就此詢問姚孟辦事處書記邢學淵。他回答說,這些土地“已征、未批、未占”,沒有進行過拍賣,也沒辦手續(xù),不知道應該歸誰所有。“當時出錢的人四五年都沒聯(lián)系過,時間長了,人都找不見了。”這種說法實在令人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