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興趣課上,張寧給孩子指導十字繡。
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文/圖 本報記者 肖云 張萍)見到市特殊教育學校的女老師張寧時,她正拿著教本,準備去教室上課。路上,一個天真可愛的小女孩蹦蹦跳跳地來到張寧面前,只見她們熟練地用手語進行交流,隨后,張寧摸摸孩子的頭,從包里變戲法般的取出一個又大又紅的石榴,孩子開心地笑了。“這個小孩是我的學生,今天是她14歲生日。”張寧滿面微笑地向記者解釋。
6年前,張寧還是丹鳳縣棣花中學的一名普通教師,因業(yè)績突出,于當年被調往商洛市小學任教,“那時,特教學校還附屬于市小學,因為缺老師,就把我分配過來了。”剛來時,不懂手語的張寧根本不知道如何跟孩子們溝通、上課,她把想表達的語句寫在黑板上,通過文字和學生交流,晚上回到家,把4歲的兒子哄上床后,就熬夜練學手語,很多手語動作很相似,只能通過幅度的大小和微妙的表情來進行區(qū)分,陌生的環(huán)境和沉默的世界讓張寧壓力很大。“部分殘疾孩子的悟性相對較差,有時一句簡單的話他們需要很久才能完全理解。”張寧說,每次教不會學生時,她都急地在教室轉圈圈,甚至有逃出去的沖動。“還好,同事們都很熱心,經(jīng)常幫我做手語練習,孩子們和我熟了之后,知道我不懂手語,也會耐心向我演示。”談起初入特教學校的日子,張寧很感慨,她由衷地說:“其實學生也是我的老師”。自學與向同事、學生學習相結合,張寧的手語進步很快,沒有了語言的隔閡,她開始慢慢適應這份工作,她發(fā)現(xiàn),從事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區(qū)別,普通教育是教師通過聲音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重在理論教學,而從事特殊教育,在面對一群智障或聾啞孩子時,老師的職責就不僅是教書育人了,更多的是愛心、細心、耐心。特教學校的老師不僅是老師,更像是媽媽,她們對孩子的關注要融入到一點一滴的生活小節(jié)中。每天早上,老師們都要先檢查學生來齊了沒有,有沒有哪位學生身體不舒服、衣服穿厚了還是穿少了,很多孩子不知道照顧自己,大冬天也會光腳或穿一雙涼鞋,這些都要老師來指正。學生生病時,老師總是最擔心的一個,當她們帶著孩子去醫(yī)院看病時,往往會被誤以為是孩子的媽媽。
特教學校的孩子雖然聽不見,但他們很敏感,很會用眼睛觀察,當感受到來自外界的關心時,他們也會將這種愛回饋給你。有一次,張寧身體不太舒服,強撐著去上課,一進教室,孩子們就通過表情、動作等察覺到,他們用她平時教給他們的那些話來關心她,比如說:生病要吃藥,天冷了要多穿衣服,多休息,多喝水等等。張寧告訴記者,每當她面帶微笑地看著學生時,學生也會向她投來善意的笑容,這種純真燦爛的笑容感染了張寧,讓她感受到了這些孩子的可愛,也讓她發(fā)現(xiàn)無聲的世界里隱藏的堅強與樂觀。有一次,班里的一個男生小波在和別的孩子嬉戲玩耍時,不小心把一個孩子推倒了,造成那個孩子腳趾頭骨折,張寧背著那個十七八歲的大男生趕到醫(yī)院,掛號、拍片、包扎,忙活了4個多小時,看著老師累得汗流浹背,再看到受傷的男孩痛苦的表情,小波知道自己犯下了大錯,他主動承認了錯誤,并承諾今后不會再這樣。從醫(yī)院回來,疲憊不堪地張寧在走進教室時打了個呵欠,眼淚流了下來,一位學生以為老師因為小波的事傷心,趕緊走過來安慰張寧,并貼心地幫她捶背,張寧說,那一刻,她非常感動,心里充滿了溫暖。
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張寧常常使用迂回委婉的方式,讓學生們融入生活,從中自覺發(fā)現(xiàn)知識和真理。她曾寫過一篇名為“藝術教育”的論文,而且在工作中也確實是這樣做的,為了調動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張寧常常進行導入式教學,比如通過游戲、猜謎等方式引入正題,在學習“老鷹與小雞”的文章時,張寧就先帶著孩子們做這樣的游戲,課堂氣氛很是活躍。不僅在教學上,在生活中張寧也是這樣,她教孩子們?yōu)槿颂幨拢慨斢泻⒆臃稿e誤時,她不會直接批評,而是通過言傳身教,讓他們真正意識到自己的不對,并下定決心做出改變。剛開始,張寧帶的是八年級的學生,孩子的年齡都在十七八歲左右,正是叛逆期,有一周,一個平時就很調皮的男生連打了四場架,張寧沒有責罵他,反而關切地用手語比劃,問他是不是遇到什么煩心事了,這個孩子沒有料到老師會這樣對他,從此很少打架生事了。張寧的班里還有一個叫小偉的男孩,因智力上有點缺陷再加上性格內向,當遇到問題時,他就會大哭或者發(fā)脾氣,有一次,為一件小事他一拳砸在玻璃上,把手扎出了血,張寧知道后,趕緊帶著他去醫(yī)院包扎,沒有一句責怪。事情過去后,張寧找到小偉,告訴他在學習生活上不要著急,即使比別的孩子學得慢,只要肯學,一定都會有進步,以后,哪怕是照著課本抄,小偉都會按時交作業(yè),脾氣也好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