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ㄖ行戮W(wǎng))姜達雅記得那是1956或1957年,她二十七八歲。在《中國少年報》當編輯的她去南京出差,在照相館照了一張標準像。照片上的她,辮子盤起來,微笑著。
1960年,12歲的北京小學生盧勤也到照相館照了平生第一張標準像。懷揣著一個夢想的她,特意把短發(fā)留長,梳起了兩根辮子,對著鏡頭微笑著。
那時的她們都沒想到,日后她們的命運會跟大辮子的“知心姐姐”如此不可分割:她們分別成了“知心姐姐”的兩代領軍人物。
“知心姐姐”誕生
51年后,83歲的姜達雅回想起“知心姐姐”誕生的那次小組會,依然歷歷在目。
其時,姜達雅還是《中國少年報》“隊的生活組”的一名普通編輯。1951年畢業(yè)于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她,隨著調到團中央工作的愛人來到北京,進入《中國少年報》。從那時起,“干了一輩子小兒科”。
《中國少年報》創(chuàng)刊于1951年,是共青團中央主辦的少先隊隊報,每周一期,每期四版,除“隊的生活組”外,還有時政組、知識組、文藝組等。“隊的生活組”即新聞組,一二版內容大都由這個組提供。
那時,《中國少年報》上的內容基本都是從大報改寫而來,被人笑謔是“小《人民日報》”。時任團中央第一書記胡耀邦曾在一次講話中談及:“你們是《中國少年報》,不是《中國老年報》,不要衣服是小孩的,面孔是老頭子的。”
1960年的一天,“隊的生活組”組長朱洪開會回來后傳達說,胡耀邦提出要搞“少年政治”。該如何在版面和報道中貫徹領導意圖呢?會上,大家獻計獻策,討論得非常熱烈。
姜達雅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我記得是朱洪說,解放前,上?!缎律倌陥蟆酚袀€‘咪咪姐姐’,指導孩子生活,很受孩子的歡迎。有人說,那我們不也可以有個什么姐姐嗎?有人說,叫‘大姐姐’吧。大家說,不好不好。不知是誰冒出了一句,叫‘知心姐姐’吧。大家一致同意,太好了,就是她!”
“知心姐姐”的定位也討論確定了:第一,她是孩子們的知心朋友,孩子們的小秘密、小煩惱都愿意和她說;第二,她要比孩子站得高一點,是孩子的輔導員。
1960年10月25日,“知心姐姐”在《中國少年報》上出現(xiàn)了。她梳著兩根小辮子,清秀的面貌,溫和的眼神,臉上永遠掛著微笑。
從此,“知心姐姐的話”代替了過去的編者按——“編輯大同志說”。
作為組里跑思想品德這個口的編輯,姜達雅寫了很多“知心姐姐的話”。不過,她已經(jīng)記不清哪些是她寫的了。因為,當時的報社社長左林提倡大家當“無名英雄”,都不署名。
她記得其中有一篇是《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選擇》。那時,“唯成分論”已開始大行其道,大量讀者來信都提及“出身不好,抬不起頭,沒有前途”。姜達雅本人也“出身不好”,她的父親姜伯彰曾任孫中山機要秘書,1947年當選為國民黨立法院第一屆立法委員,1949年去臺。心有戚戚的姜達雅以此為題,寫了這篇。
文章出來后,影響很大,以致“文革”中有人給她貼大字報,說她“為地富反壞右的孩子喊冤鳴屈”。“要不我怎么會對這篇記得這么清楚呢?”姜達雅笑著說。
在姜達雅的記憶里,“知心姐姐”欄目寫得最多的是朱洪。朱洪曾就讀于中西女中和燕京大學,是《中國少年報》的創(chuàng)辦人之一,“中英文都呱呱叫,筆頭又快”,可惜后來命運多舛,經(jīng)歷坎坷,如今又患有帕金森癥,已無法接受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