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wǎng)訊 (見習記者 劉媛 實習生 張昊)在湖北和陜西的交界處,有一個湖北鄖縣最偏遠的羅堰教學點。多年來,選派到這里的老師來了又走,沒一個能呆得下來。一位來自商洛名叫鄒桂芬的老師從高中畢業(yè)后就來到這里,成了這里唯一的教師,一教就是34年。34年她背學生過河上萬次,被中央電視臺評為“特別關(guān)注鄉(xiāng)村教師”,10月14日,鄒桂芬應邀來到商洛學院向大家講述她這34年的教學生涯。
坐在報告廳講臺上的鄒桂芬老師有點靦腆,聲音不高,用自己不那么標準的普通話將這些年來教書育人的經(jīng)歷娓娓道來。她所在的教學點前面,有一條約60米寬的滔河,每到雨季或上游水電站放水時,河水暴漲,鄒桂芬就需要把學生一個一個地背過河,并讓孩子們睡在學校,她和丈夫則主動擔負起照顧孩子們的職責。鄒老師只有高中畢業(yè),沒有學過英語,為了給學生教英語,她每天獨自一人坐在教室里,聽著光盤,一遍一遍練習到深夜。鄒老師說,學生學不好是自己的問題,可如果不教就是老師的責任了,教書可是個良心活。責任兩個字讓鄒老師在待遇低,條件艱苦,生活都難保障的前提下堅持教書育人34年。
或許在她看來,34年背學生過河上萬次,經(jīng)常為學生墊書費,自己的孩子卻因為貧困只讀到初中畢業(yè),這些事情都是她一個普通有良心的山村教師應該做的,可她的事跡卻深深打動了現(xiàn)場這些已經(jīng)為人師和即將為人師的老師們,鄒桂芬老師用自己的行為告訴我們最美鄉(xiāng)村老師的模樣。
鄒老師告訴記者,雖然自己是商洛人,作為外嫁湖北的媳婦,因為學校太偏遠,沒有年輕人愿意去,就她一個人,現(xiàn)在已經(jīng)六年沒有回來過了。鄒桂芬說,她把學校的事當成自己家的事,學校的孩子就像自己的孩子,每當看到孩子們渴望的眼神,她就覺得自己苦點累點沒什么。小時候吃了沒文化的虧,自己的孩子也因為貧困沒有讀大學成為了終生的遺憾,所以只要還有一個學生,她就要一直教下去,直到自己教不動為止。鄒老師告訴我們自己從來沒想過還能像今天這樣給大家做報告,她知道的只有把課教好,把學生帶好。對此,鄒桂芬寄語青年教師“你們很年輕,你們知識淵博,我希望你們可以用自己的硬本領(lǐng)回報祖國,為家鄉(xiāng)建設(shè)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來自丹鳳縣資峪鎮(zhèn)白衣寺小學的葉婧告訴記者:“作為新入職的教師,對一些艱苦的環(huán)境不太適應,鄒老師的人格感動了我們,魅力感染了我們,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們要做一個用愛心、責任心來奉獻給孩子的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