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曬了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的入學通知書:通知書中有這么一段話:“學校提倡勤儉節(jié)約,崇尚儉以養(yǎng)德的傳統(tǒng)文化。實踐證明,過高的消費會帶來很大的負面作用,使一些學生追求生活享受、相互攀比、不求上進。建議您提供給孩子的月消費一般為600元,最高不超過800-1000元。”
此時,圍觀者還不是很多,不過筆者認為,這倒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話題。其實人們大可不必拘泥這個消費標準是如何算出來的,而是要注意到它究竟在傳遞什么理念,倡導的是當代大學生要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因此,筆者對寧波理工學院這一做法是贊同的,高校作為育人陣地,應充分重視大學生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觀,加強對大學生正確消費觀的培養(yǎng)。特別在全社會正大力提倡建立節(jié)約型社會的當下,針對大學生作為社會中的特殊消費群體,在社會大背景的影響下日益多樣化、超前化、現(xiàn)代化客觀現(xiàn)實面前,引導大學生合理的、科學的、理性的消費,養(yǎng)成健康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觀顯然是積極的。
同時,也借此與即將走入大學校園孩子的家長們在如何考慮孩子們今后一段時間獨立生活和消費有了一個鏈接。近年來每逢開學季就會遇到一些孩子“獅子大開口”開始攀比,有的還給家長列出從高檔筆記本、高檔手機等明細表,讓不少家長躊躇滿志,他們開始懷疑自己期盼的究竟是對還誰錯。對那些打滾撒潑不滿足要求就不進大學門的還就是沒了主意,拗不過,最后只能滿足孩子要求。而對于這樣的孩子往往是不會收斂,有一就有二。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是為家長讀書,是圓家長的大學夢。
所以寧波理工學院,也是事現(xiàn)給家長們實現(xiàn)打了預防針,要給那些現(xiàn)在還想著高品質“裝備”孩子潑潑冷水。在“拒絕”的同時,重要的是開導孩子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筆者不敢說該?!锻ㄖ獣酚卸啻笊裥А5撬钇鸫a表明了校方抵制追求奢華、過度消費的管理理念,家長也正好可借題發(fā)揮做好孩子的工作。如果達到這種情形,筆者就得說《通知書》的心思沒白費。
那么,一個大學生一個月究竟要花費多少銀子?對此不少人算過賬,但沒有一個敢人說自己的算法是科學、合理的。因為由于地域的不同;經濟發(fā)展差異;以及該地區(qū)消費人群的基本消費方式。都是決定大學生月消費的變量因素。況且,這樣的量化指標根本扛不住“時尚風”的襲擾。因為,電子通訊設備的日新月異和時裝的璀璨斑斕,無時不刻挑動著孩子們那顆欲望的心。
如果此時我們拿地域來做比較不免有些太寬泛,那么我們就拿北京為例,首先,就是校址所處位置影響該校消費方向標,市中心與周邊就有明顯差別,越靠近中心區(qū)消費就越高,高檔賣場林立、交通便捷。所以人們通常看穿著便知他是在中心區(qū)域,還是在郊區(qū)就讀;看裝備便知他是在朝陽區(qū)還是海淀區(qū),因為相比之下海淀區(qū)的電子商城巨多,這是其他城區(qū)無法比擬的,像北大以電子商城就隔著一條大街,清華也不太遠。更何況有些商家把門店都開到了大學家門口。因此,這里的學生通常裝備都很潮。如果在西城區(qū)這里的學生著裝就比較潮些,因為這里聚集了眾多的服裝商城。也許價格上還說得過去,但架不住更換的頻率太快。
但是,我們看出他們無論是拼裝備,還是拼著裝,其內心拼的都是誰比誰更虛榮。目前,攀比之風充斥校園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筆者不排除其中有不少是靠自己勤工儉學所得添置的,但是這個比例的確太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所以通常是靠對父母的擠壓,估計這些做父母常常有一種欲哭無淚酸楚。
不久前,有人說一個大學生月花費要數(shù)萬元以上,有沒有這樣的學生,當然有。他們是敗家子中的“極品”。筆者也不否認他家里有座足夠他揮霍的“金山”,如此夸大不是筆者討論范圍。那么大學生們在消費上快在哪兒?又高在哪兒?從大學生的實際情況看,用在學習、就餐方面的費用偏低,而用在交際、娛樂方面的費用過高,此時如果又有了向好的,墜入愛河,他們通常也會選擇餓癟自己的身體,把有限銀子用在豐富情感上。
追求虛榮、攀比下的消費是扭曲的。把攀比作為拉近人與人之間平等的自我慰藉是一個錯誤。而它所帶來的則是消費欲望的惡性膨脹,然而更糟糕的是,由于經濟能力不堪重負帶來的壓力,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從此,他們的生活狀態(tài)不再正常,對此我們往往會指責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薄弱。其實人們知道在消費認識上,大學的教育與引導是無法抵御社會對大學生們誘惑,他們通過感知和觸覺所產生的共鳴遠不是大學老師所能體味的,所以筆者以為,寧波理工學院提前下藥,預防為主的的做法可取。其實,我們可以不在月消費600元,還是800元——1000元上是否合理糾纏不清,因為沒有可比性,所以參考價值也不大。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寧波理工學院,已經開始著手在大學生消費觀上的是否成熟,作為育人和育才的切入點,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并通過《通知書》的方式與即將入校孩子的家長形成了遠距離的互動。但筆者以為此舉更重要的還是呼吁要靠社會力量和高校一同在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消費觀和養(yǎng)成科學理財能力方面,特別在提倡勤儉反對鋪張好風尚,應該起到積極作用。同時也告訴我們:家長也應當承擔起足夠的責任。而對于大學生來說,你們已經長大,更應該自立自強,勇于承擔起自身所應肩負的社會責任與家庭責任。(現(xiàn)代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