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博上流傳著一則消息:“近日,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向新生發(fā)錄取通知書時塞了一封致新生家長的信,建議家長提供給孩子的月消費額一般為600元,最高不超過800至1000元。”這一指導價引發(fā)熱議。有人吐槽,物價飛漲,600僅夠一個月伙食費。
本月底開始,國內各大高校陸續(xù)開學報到,又一撥90后揣著、背著、穿著嶄新的各類“新式裝備”入學。除去學費的各類消費以萬元作為起步價,家長連呼“上不起”。
賬單
還沒進校就花了兩萬多
王先生在一家國有銀行工作,女兒今年考上了廈門的一所大學,9月初報到。王先生說:“孩子還沒去學校,購買數碼產品的花費就已經接近兩萬,加上后期的交通費、學費、住宿費等,輕松超過4萬元,上個大學簡直如同燒錢,和我們那個拿著鋪蓋卷就去報到的年代根本沒法比了!”
按照王先生提供的賬單,女兒入學前購買的衣服:約3500元;購買iphone5手機、筆記本電腦:約14000元;購買旅行箱:1380元;配眼鏡、隱形眼鏡及隱形眼鏡藥水:1760元;化妝品:約2000元;購買生活日用品、床上用品:1500元。
買東西只是開學前的開銷,開學預計還要交通費(包括夫婦倆送女兒的來回機票):約8000元;住宿餐飲費:1000元;一學期生活費:5000元,還有學費:8000元。合計:46140元。
調查
曬開學裝備,萬元起步
如果說,王先生富養(yǎng)女兒的觀念造成預算超支,那么置辦一套標準的高校新生入學裝備,究竟需要多少錢呢?
某高校一個學生社團曾經做過相關調查,調查發(fā)現,部分高校新生入學花費主要包括四方面:學費、交通費、購買學習用具、日常生活用品。除了學費和交通費,數碼產品也是新生入學的支出大項,而如果把各項支出加在一起,總計花銷至少超萬元。
數據顯示,80%的新生入學時所購買衣服類花銷在2000元左右;手機在2500元左右;還有超過70%的大一新生剛入學就購買筆記本電腦,一般在4000元左右;而床上用品及日常生活用品方面的支出是1700元左右;旅行箱一般需要300元左右;學費按5000元計算;交通費200元左右;首月生活費及其他零用大概3000元;寢室費用2000元。合計為20700元左右,不把學費計算在內是15700元。
個案
開學消費花掉四個月工資
在一家私企做統(tǒng)計工作的張女士對記者說:“我每個月工資只有2500元左右,愛人在一家啤酒企業(yè)做銷售,每月工資也就3000元。這回孩子上大學,即便省一些也要花費將近2萬元。再窮也不能窮了孩子,可這意味著我們4個月的工資啊。”
有不少家庭經濟條件不錯的準大學生家長認為:別人家孩子考上大學后都買這買那的,我家的經濟條件也不賴,能買的就都給買了。
沈陽師范大學講師張賀認為,90后的追求時尚、從眾心理是他們互相攀比的原因。很多學生會把穿著、使用名牌當成時尚、彰顯個性的行為,從而盲目追求潮流、“超錢”消費。他認為,孩子身上表現出來的盲目攀比,和家長的教育與引導也有關系,“社會上存在的、或者家長身上的攀比之風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消費觀仍不成熟的孩子,家長要為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合理控制經濟支出,拒絕孩子提出的過高物質要求。”
原因
超支消費多為跟風所致
記者了解到,沈城大商場8月開學前的這個月,是行李箱銷售最好的一個月,營業(yè)額比上月多出30%—40%左右;眼鏡銷量上漲了30%左右。一家連鎖電器銷售企業(yè)的工作人員稱,開學時商場都會對一批數碼產品進行促銷,來買手機的學生占了客流量一半以上,價位在3000—4000元的筆記本電腦也以其頗高的性價比受到學生們的青睞。
學生的消費行為常常會跟著別的同學的消費走,看到別人買什么自己就會跟著買什么。一些家境并不算富裕的學生也會模仿經濟條件好的同學大手大腳亂花錢,甚至有的追求名牌、高價商品。
從經濟學角度講,人們的消費行為不但受收入水平的影響,而且受那些收入與其相近的人消費行為的影響。這就是所謂的消費示范效應:當消費者看到這些人因收入水平或消費習慣的變化而購買高檔消費品時,盡管自己的收入沒有變化,也可能仿效他人增加自己的消費開支,或者在收入下降時也不愿減少自己的消費支出。
于是,消費的示范效應會造成經濟條件一般的學生的消費需求遠遠超出他們正常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