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把美的種子深植學子心間
《第一交響序曲》《龍騰虎躍》《賽馬》《紅旗頌》……16首中外經(jīng)典藝術作品輪番奏響,北京市海淀區(qū)中關村第二小學教育集團學生們的新年學習生活,再一次在流淌的旋律中欣欣然打開了。
為師生獻上一場音樂會,是該校堅持多年的“新年之約”,也是其將美育貫穿學校教育全過程,促進學生全面成長的生動縮影。
“除了講授音樂技巧,老師們還引導我們感受音律之美,體悟合作之美?!彼臍q開始學習小提琴,該校金帆管弦樂團團員尚金琰最享受的就是和同伴們一起排練、演出的時光,“在一次次演出中默契合作、挑戰(zhàn)自我,我體會到了在音樂海洋中暢游的快樂,變得更加自信了!”
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的教育。近年來,青少年美育得到社會高度關注,學校美育工作邁上新臺階,社會美育資源日益豐富,家庭美育受到越來越多家長的重視,但美育卻依然是“五育”中相對薄弱的環(huán)節(jié)。
“受長期以來應試思維的影響,美育在很多地方仍被視作‘副科’、窄化為藝術學習,甚至出現(xiàn)了‘為考而學’的應試傾向?!辈稍L中,不少專家坦言。對此,教育部日前印發(fā)《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以美育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教師美育素養(yǎng)提升行動、藝術實踐活動普及行動等推動形成全覆蓋、多樣化、高質(zhì)量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xiàn)代化學校美育體系。
以美浸潤學校,該從何處做起?將美的種子真正根植在學子心間,需要哪些方面合力推進?
開齊開足關鍵課程,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
盤點學校的美育家底,中關村第二小學教育集團校長倪百明頗自豪——現(xiàn)有藝術教師51人,音樂、美術開課率為100%,還自主開發(fā)了舞蹈校本課程和器樂拓展課程。
這份厚實的家底,讓學校得以在堅持面向全體開展藝術教育的同時,還能做到尊重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因人而異。交響樂團、舞蹈團、合唱團、民樂團、管樂團、書畫社團……豐富多彩的課程設置和社團活動,讓每位同學都能夠找到自己的生長點,綻放最美的自己。
“在藝術的熏陶中喚醒孩子們欣賞美、發(fā)現(xiàn)美、表達美的能力,是我們開展藝術教育、建設藝術社團的初心。希望孩子們無論將來從事什么職業(yè)、在哪生活,這段人生經(jīng)歷都能為他們帶來美的體驗?!蹦甙倜魅绱丝创烙膬r值。
課程是美育實施的重要載體和主要途徑,開齊開足美育課程是實施美育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此次《通知》提出,將大力推進藝術教育教學改革。嚴格按照各學段課程標準開齊開足上好藝術相關課程,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豐富課程資源,提高教學質(zhì)量,“幫助義務教育學生掌握1至2項藝術特長”。
然而,記者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盡管近年來各地在加強學校美育工作方面進行了很多積極探索,取得了明顯成效,但“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仍然是一些學校美育工作的鮮明寫照,應付、擠占、停上美育課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
這個學期末,山西某小學美術教師劉葉就提前過上了“假期生活”——美術課不是被語文老師借去講題,就是被數(shù)學老師拿去刷卷。但平時課時能基本保證,已經(jīng)讓她“很是知足”:“有些偏遠學校專職老師匱乏,美育教師只好由其他科任教師兼任,老師上課力不從心,學生學習漫不經(jīng)心,學不到專業(yè)知識,更談不上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p>
與此同時,一些學校在美育課開展過程中,過度重視對學生的知識化、技能化教育,而忽視對學生美育素質(zhì)、審美意識和能力的養(yǎng)成,美育技能化、應試化傾向值得警惕。
“每天就是練習橫豎撇捺,我問老師為啥只寫這個?老師說‘哪有那么多為啥?叫你寫啥就寫啥,這又不是創(chuàng)意美術’?!迸d致勃勃報了學校課后服務的書法班,沒過幾天,如此教法就讓一年級男生毛豆直呼“沒勁”。
“美育的多種表達中最直觀的是藝術表達,但美育的目的不是培養(yǎng)藝術家,而是培養(yǎng)‘藝術人’——懂得藝術創(chuàng)作規(guī)律、會欣賞藝術作品、有一定藝術表現(xiàn)能力,終生追求美的人。”在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主任、首屆全國高校美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趙洪看來,以美浸潤學校,最重要的還是觀念問題,“既要扭轉(zhuǎn)美育‘副科思維’,按照國家美育課程要求,配齊美育教師,保障學校美育設施設備;更要更新美育理念,不能一味用常識教學生、用技能考學生,要科學研發(fā)課程,重視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讓學生真正浸潤在美育環(huán)境中,獲得美的滋養(yǎng)。”
提高全員美育意識,讓學生沉浸于“無處不在的美”
當語文課上響起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會發(fā)生什么?
當一位語文教師把天津交響樂團鋼琴獨奏演員、國家一級演員張樂的這個建議融入日常教學,將“聽后感”布置為作文題目后,驚喜產(chǎn)生了——深入講解后、悠悠樂音中,學生文思泉涌,曾經(jīng)怕寫作文的孩子也自然而然地寫出了真情實感。
在北京市石景山區(qū)古城第二小學,美育也并不止步于藝術課程與社團,而是有著更加多元的打開方式——在一堂以“美麗吉祥紋”為主題的跨學科學習中,美術老師會帶著學生去北京中軸線研學,發(fā)現(xiàn)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設計之美;語文老師會講解傳統(tǒng)紋樣背后的文化寓意;學校還將孩子們設計的紋樣作品做成了徽章等文創(chuàng)產(chǎn)品。
“新時代做好學校美育工作,應該牢固樹立‘大美育’的理念?!痹撔PiL劉曉群介紹,近年來,學校將三級課程打通,整體推進形成了藝術美育課程群,致力于在各個學科的課堂中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
“所謂浸潤,就是讓美育成為全校的‘風景’而非單一學科的‘盆景’,讓學生沉浸在一種‘美無處不在’的環(huán)境之中?!辈稍L中,多位專家指出,要改變美育與其他學科彼此割裂的狀況,深入挖掘各學科蘊含的美育價值與功能,涵育學生開闊的視野和全面發(fā)展的素質(zhì)。
讓美育“無處不在”,需要不斷涵育教師審美素養(yǎng),提升全員美育意識。一堂題為“藏在‘春’字里的美”的書法課讓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附屬小學的孩子們與美相遇。“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從含有“春”的名家名句,引入書法大師顏真卿的代表作,再循序漸進地給學生介紹“春”的多種字體,甲骨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教師李玉玲帶領孩子們從各種角度領略文字之美、意境之美、書法之美。不斷研課、磨課,大力開展以美育為主體的跨學科融合教學和實踐活動,如今,“協(xié)力奏響從藝術教育走向大美育新篇章”的理念早已在該校每個老師心中落地生根。
讓美育“無處不在”,還需要在校園文化方面,營造美的環(huán)境、突出美的引領,讓學生從校園一磚一石、一草一木、一角一景中感受美的存在和影響,進而涵養(yǎng)美的心靈和高尚的精神追求。
走進重慶謝家灣學校,每一面墻壁、每一個角落都成為學生觸摸美、感受美、踐行美的重要依托。帶學生摸摸大樹的樹皮、聞聞青草的味道、看看樹葉的脈絡,孩子們就會循著這些指引全身心地感知大自然和周圍生活中的美好。樓道間、食堂里,隨處可見學生的照片,或陽光微笑,或?qū)WW習,或幫助他人,處處傳遞品德之美。
家校社協(xié)同,把美育課堂搬到廣闊大地上
對于湖南長沙芙蓉區(qū)的孩子們來說,湖南博物院可是他們眼中親切無比的“美育大課堂”。在這里,他們可以近距離參觀國寶級的稀世珍品素紗單衣,感悟傳統(tǒng)服飾之美;可以聽專業(yè)老師講解特色漆器,體會古樸漆藝之美;還將這些所學變成了作品,搬到了自己的美術本、作文本上。
館校聯(lián)動,走進博物館上美術課;整合資源,編寫特色課程讀本……近年來,湖南長沙芙蓉區(qū)立足當?shù)貎?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資源,攜手湖南博物院、長沙市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場館,共建“館校美育大課堂”,用豐富多彩的方式在孩子們心中埋下美的種子。
不少專家呼吁,盡管此次是針對學校推出的美育浸潤計劃,但美育不僅僅在校園里,更應該在廣闊的社會大課堂上。要充分利用好學校所在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務資源,把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作為美育課的實施之地;社會文化教育機構應做好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為孩子提供良好的美育環(huán)境;家庭也要積極引導孩子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感悟美。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在家校社協(xié)同做好美育工作上,多地已有探索。如北京市實施義務教育階段課外活動計劃,推動高校和社會力量參與小學美育發(fā)展的高質(zhì)量實施,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支持社會力量參與美育薄弱學校的教育教學。上海市依托上海學生交響樂團、民樂團、合唱團、舞蹈團、戲劇團、校園電影院線,組建各類藝術聯(lián)盟,鼓勵文化系統(tǒng)選派優(yōu)秀文藝工作者參與美育支教志愿服務項目。江蘇、山東、重慶、四川等地開發(fā)利用社會美育資源,積極推動各級博物館、美術館、藝術館等免費向大中小學生開放。
(記者 鄧 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