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級“殲七之父”改進“跑得快的近視眼”
“殲7是跑得快的近視眼。”這句早期殲7飛機的飛行員的戲言,曾是“殲7”長達幾十年的頑疾。1969年末,殲7改型任務由沈陽轉交給了成都飛機廠,屠基達再次掛帥上陣。
改進的殲7Ⅰ型飛機在1973年試制成功,1975年4月設計定型。屠基達又主持了含救生系統(tǒng)大改的殲7Ⅱ型飛機,改進后的救生裝置在國內(nèi)外使用過程中,多次彈射救生均獲成功。殲7從I型、II型到通過出口發(fā)展到M型,前后共達30多項改進,創(chuàng)新色彩日漸突出。
從1987年起,集殲7所有改進成果之大成的殲7M,又開創(chuàng)了向其他幾個國家改型出口的途徑,成為我國唯一在國際軍機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的飛機。歷史將屠基達的名字永遠和殲7系列飛機的改進改型聯(lián)系在一起,這位“殲七之父”被永遠地寫進了中國航空工業(yè)發(fā)展的史冊。
他一生堅守自己的理想
今年春節(jié)前,屠基達還在成飛公司工作。沒有想到赴深圳與家人過年的一別,一次意外的跌倒,對于成都的同事和好友,竟成了永別。屠基達兢兢業(yè)業(yè)的工作態(tài)度,和藹樂觀的生活狀態(tài),深深影響著中航工業(yè)一代又一代的職工。
翻開屠基達親自編寫的飛行設計記事文集《難得幾次飛》,首頁一行小詩映入眼簾:人世稀能百,難得幾次飛,豈能不敬業(yè),風雨并言微。
“我與屠老之間的"三課之緣",讓我們青年航空人將其奉為"一生之師"。”成飛公司技術中心總體主管設計師張小波回憶說,屠老在與大家一起散步途中說過的話讓自己終身難忘:“設計師筆下有黃金,也有人命,每一個小錯誤的代價都可能損失成千上萬的國家資金,甚至是飛行員寶貴的生命。因此,每一個飛機工程師都應該深刻理解并踐行"按費用設計飛機"的理念。干技術,就應該耐得住寂寞,要沉下去,堅守自己的理想。”
“平時很少能見到爸爸”
屠基達的兒子叫屠征星,女兒取名屠征音,均寄托著父親在飛機設計上的凌云壯志。
屠征星回憶說,父親總是忙于工作,幾乎每天晚上都要去加班或開會,平常與家人在一起的時間并不多。年輕時,父親對他的學校功課不太過問,但是鼓勵他和妹妹多參加課外活動,于是他在小學就成為學校足球隊隊員,參加手旗培訓,進入航模小組。父親還支持他們多讀課外書籍,科普讀物《十萬個為什么》、《國際航空》雜志等,為他們兒時帶來了對科技世界的憧憬。
在屠老的女兒屠征音的童年記憶卻是這樣的:“我的爸爸與別家孩子的爸爸很不一樣,1.78米高的個子,與之不搭配的是只有五十幾公斤超瘦的體重,30多歲時他的頭發(fā)大面積謝頂,高高的鼻梁上架著一副近視眼鏡。他走路飛快,看到我時總是露出親切的笑容。”屠征音說,平時很少能見到爸爸,幾乎沒有吃過他做的晚餐。如果遇到與他相處的機會,一定會賴著讓爸爸抱或背。在她6歲時,爸爸買票請全家看過一次電影,可是只看了一半,就被人從電影院喊出去加班了。
沈峰華西都市報記者王蕾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作者: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