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能封鎖技術,卻封鎖不了他們的勇氣與智慧。
“軟件無線電”技術被稱為無線通信領域的一場革命,也是解決三軍協(xié)同通信這一世界性難題的關鍵技術。當時,即使是西方發(fā)達國家也剛剛將其列入研制發(fā)展計劃。
留法歸來的年輕博士于全毅然決然地站在了這條起跑線上。他的身后是一支由兩名博士、5名碩士組成的,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年輕隊伍。
在大洋彼岸,一支擁有上億美元研發(fā)資金、150多名專家加盟、世界著名通信公司和實驗室做后盾的研制隊伍,也站在了這條起跑線上。
這是一場搶占科技和發(fā)展制高點的“登山賽”,也是一場實力懸殊的較量。
幾年后,國內第一臺“軍用軟件無線電網關電臺”誕生,這些年輕的中國人成了該領域的領跑者。
為牢牢把握信息化命脈,于全等人又經過幾年奮戰(zhàn),主持完成了體現我軍特色的某新型通信網,使我軍通信手段再次發(fā)生質的飛躍,走在世界的前列。
地下通信隱蔽性好、抗毀性強,在戰(zhàn)爭中具有特殊軍事價值。該所資深通信專家司徒夢天為了攻克這一世界級技術難題,帶領科研團隊潛心鉆研,刻苦攻關,一干就是30多年,終于成功研制了“地下通信系統(tǒng)”,榮立一等功。
在這個所,像這樣擁有關鍵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項目還有很多,戰(zhàn)術互聯(lián)網、數據鏈等創(chuàng)新成果為加快推進我軍信息化建設、拓展和深化軍事斗爭準備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如今,該所科研人員又把目光投向云計算、信息柵格等新技術的跟蹤研究。
每年60%的重大科研項目由年輕人挑大梁
信息化科研事業(yè),既要靠杰出人才引領航向,也要靠中堅力量沖鋒陷陣,還要靠一茬茬年輕人接續(xù)奮斗。
為了打造攻堅克難的科研人才方陣,該所黨委專門制訂領軍人才培養(yǎng)專項計劃和院士后備人選培養(yǎng)長遠規(guī)劃,對研究室領導進行綜合考評、競爭上崗,對課題組負責人實行AB角競爭管理,對高職技術干部嚴格執(zhí)行不低于10%的末位淘汰制,并設立所長基金、創(chuàng)新基金和特殊貢獻獎,分類分級制訂績效考評標準,努力為科技干部創(chuàng)造良好的成長成才環(huán)境。
該所黨委注重讓科研人員在重大科研任務中加速成長,專門規(guī)定,每年60%的重大科研項目由35歲左右的年輕人擔任課題負責人,讓他們有責有權,在科研一線挑大梁、打頭陣,做到完成一個課題培養(yǎng)一批骨干,取得一項成果催生一批能手。
目前,該所擁有3名中國工程院院士、8名全軍科技領軍人才和學科拔尖人才培養(yǎng)對象、31名國家和總參優(yōu)秀中青年專家等組成的頂尖人才方陣,形成了一線過得硬、二線接得上、三線有儲備的局面。(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