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113團”,當這兩個在數(shù)字上相似的日期與名稱終于“相逢”于緬甸仁安羌時,劉偉民抑制不住激動了。“非常感謝大家不遠千里來參加緬甸仁安羌大捷紀念碑揭幕典禮,這是中國遠征軍70年來在緬甸所建造的第一座紀念碑。”劉偉民站在平墻河邊的501高地上向著臺下從世界各地趕到的六七十位嘉賓說。
劉偉民的父親是中國遠征軍113團團長、黃埔軍校六期生劉放吾。1942年4月17日至19日,劉團長率部在仁安羌成功撕開日軍第33師團的包圍圈,解救出7500余條生命,其中包括英緬第一師主力及英美傳教士、記者。此役史稱“仁安羌大捷”。
戰(zhàn)斗就在仁安羌北面的平墻河大橋兩邊進行,持續(xù)了三晝兩夜。整個仁安羌之戰(zhàn),113團202名官兵犧牲。戰(zhàn)況最激烈的地方就是平墻河南岸的501高地。負責主攻并最終在拉鋸戰(zhàn)中奪下陣地的是該團一營,戰(zhàn)斗勝利后,一營營長楊振漢一個人在河邊熱淚長流,朝夕相處的弟兄戰(zhàn)死異國令他情難自禁。
中國遠征軍史研究專家、《大國之魂》作者鄧賢表示,仁安羌大捷紀念碑是第一座紀念遠征軍戰(zhàn)績的碑,它的落成是一件揚眉吐氣的事情。中國遠征軍先后兩次入緬,雖然最終對日軍作戰(zhàn)取得勝利,但在第一次入緬的戰(zhàn)斗中,仁安羌大捷是唯一的一場勝仗。
為了尊從緬甸當?shù)氐牧曀祝o念碑修成塔的形制(見上圖,周煦釗攝)。負責統(tǒng)籌建造工作的中國遠征軍網(wǎng)主編舒宏艦介紹,塔身背南面北,基座下埋了一抷取自重慶云岫樓的泥土和一枚軍用指北針。“讓英靈知道家的方向。”
2013年1月13日正午時分的501高地上,面對蔣孝嚴親筆提寫碑名的“七級浮屠”,二十余位黃埔后代以及抗日名將之后垂目默哀。他們的先人包括:周恩來、陳毅、羅瑞卿、周士第、洪水、肖克、肖華、韓偉、曾繁悌、常干坤、衛(wèi)立煌、杜聿明、黃維、戴安瀾、謝晉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