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翻閱人類食品文化的重要篇章總少不了我——小土豆的身影。文明進步、社會發(fā)展有我的巨大貢獻,我與人類的故事源遠流長。
我學名叫馬鈴薯,屬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塊莖可供食用,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糧食作物,僅次于小麥和玉米。在我國,我因酷似馬鈴鐺而得名,此稱呼最早見于康熙年間的《松溪縣志食貨》。如今,中國老百姓更喜歡直呼馬鈴薯為“小土豆”……
荷蘭畫家梵·高有一幅著名的油畫《吃土豆的人》,描繪了18世紀中葉歐洲一個普通農(nóng)民家庭,圍坐在一張圓桌前吃馬鈴薯的景象。這樣的場景,也曾出現(xiàn)在中國近代文學家汪曾祺筆下,馬鈴薯是他描述過的“人間美味”。在中國的傳統(tǒng)相聲段子《報菜名》里,炒馬鈴薯被直白地稱作“炒金蛋”,聽著就讓人頓生好感。如今,馬鈴薯更是頻繁出現(xiàn)在電腦游戲、電影動畫中,憨厚堅毅的形象著實讓人喜愛。
從鄉(xiāng)土情懷的代表,到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別看我只是個其貌不揚的圓疙瘩,卻曾經(jīng)有許多影響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大舉動。
在距今大約8000年前,我生長在南美洲安第斯山區(qū)的秘魯和智利一帶。1000年后,美洲的一支印第安部落在一次大遷徙途中發(fā)現(xiàn)了我。饑寒交迫的日子里,我挺身而出挽救了部落族人的生命。為此,他們在安第斯山脈海拔3800米以上的喀喀湖區(qū)附近安營扎寨,以狩獵和采集為生,并最早嘗試對我進行栽培。這些印第安人還認為,我是上蒼賜予的禮物,并把我奉為“馬鈴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