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冷,快請進……”今冬的第一場雪如約而至,山東省臨沭縣氣溫驟降。縣人武部部長孫軍濤早早等候在人武部辦公樓前,將記者一行迎進門。
一杯暖茶,幾句問候,會議室的氣氛熱絡起來?!?023年上半年征兵報名通道開通的第一天,我們縣兵役登記和應征報名人數(shù)均突破千人?!闭劦秸鞅ぷ魅〉玫某煽?,孫軍濤難抑喜悅地說,臨沭恢復建縣61年來,共為國家輸送優(yōu)質兵員2.5萬名,其中立功受獎1800余人次,8次被國防部和山東省軍區(qū)表彰為征兵工作先進單位……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軍史學習教育,繁榮發(fā)展強軍文化,強化戰(zhàn)斗精神培育?!迸R沭縣委書記、縣人武部黨委第一書記張雷介紹,在臨沭,紅色教育基地遍布城鄉(xiāng)、紅色實踐活動覆蓋全員、紅色文化陶染已成常態(tài),這些正是臨沭鑄魂育人的富礦,激勵有志青年報名參軍的優(yōu)勢,村村爭先送好兵的密碼。
“說起臨沭的紅色底色,那碗冒了78年熱氣的餃子的故事必須講一講。”臨沂軍分區(qū)政治工作處主任祝傳民的話,讓記者心生好奇。“冒了78年熱氣的餃子?”“對,就在臨沭縣曹莊鎮(zhèn)朱村?!?/p>
朱村位于臨沭縣城西南20余公里處,是遠近聞名的“支前模范村”“紅色堡壘村”。記者慕名來到朱村,尋找那碗熱氣騰騰的餃子。
“每年大年初一的早上,鄉(xiāng)親們都會扶老攜幼,把第一碗餃子端到烈士墓前,敬獻給為保衛(wèi)朱村英勇犧牲的24位‘鋼八連’戰(zhàn)士。這碗餃子穿越了78年時空,至今仍熱氣騰騰,滋養(yǎng)著這片紅色沃土,熏陶著臨沭的熱血青年……”在朱村抗日戰(zhàn)斗紀念館,村里92歲的老支前模范王克昌正為臨沭縣30名與軍營失之交臂的預征青年講課,鼓勵他們再次應征,早日建功軍營。
王克昌揮舞著一雙粗糙的大手,聲音鏗鏘有力,將大家的思緒帶回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夜晚。
1944年1月24日,正值除夕夜,朱村被日偽軍包圍。危急時刻,“鋼八連”官兵趕來,經(jīng)過6個多小時的血戰(zhàn),成功擊退敵人。朱村得救了,村民平安了,可24名年輕的戰(zhàn)士卻永遠長眠在這里。第二天,也就是大年初一,鄉(xiāng)親們手捧一碗熱氣騰騰的餃子,敬給烈士。
“是八連救了朱村,八連對朱村有恩!新年的第一碗餃子,不敬天不敬地,要敬八連犧牲的戰(zhàn)士!”王克昌說,為讓這碗“餃子”永遠保鮮、保溫,縣里實施紅色朱村改造提升項目,規(guī)劃建起紅色朱村旅游區(qū)。
2013年11月25日,習主席來到朱村考察,觀看村史展,了解革命老區(qū)群眾生產(chǎn)生活。習主席強調,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我們不能忘記歷史,不能忘記那些為新中國誕生而浴血奮戰(zhàn)的烈士英雄,不能忘記為革命作出重大貢獻的老區(qū)人民。
10年來,在當?shù)馗刹咳罕姷墓餐ο拢遄映蔀椤白尷蠀^(qū)人民過上好日子”示范村、“沂蒙紅色精神代代傳”示范村。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里聆聽紅色故事、追尋紅色印記、學習革命傳統(tǒng)。
“作為一名‘老支前’,我有責任講好紅色故事,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動員更多臨沭青年參軍入伍。”王克昌飽經(jīng)風霜的臉上寫滿堅定。
1948年,18歲的王克昌成為一名支前民兵?;春?zhàn)役期間,他推著小車一路南下,給解放軍運送后勤補給物資。2019年,王克昌作為支前模范代表,登上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致敬方陣的禮賓車?!爸灰疫€走得動,就會把朱村的紅色故事講給更多人聽?!?/p>
“請老典型‘上紅課、講紅史’,是我們組織適齡青年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實踐活動之一。我們還通過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手段,動員適齡青年踴躍參與微講堂、微討論、微感言、微創(chuàng)作等活動,讓紅色革命傳統(tǒng)教育與學報告、悟精神有機結合,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入腦入心?!比宋洳空瘜O國林介紹。
以革命傳統(tǒng)立根,以紅色基因鑄魂。在臨沭街頭,記者看到不少“紅馬甲”在休閑廣場、道路兩旁布置宣傳教育展板,內(nèi)容涵蓋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國防教育、紅色革命傳統(tǒng)教育等?!八麄兌际强h里的‘紅色革命傳統(tǒng)宣講員’。”孫國林介紹,為了讓新年度的征兵工作開好局、起好步,人武部緊前部署,設計制作各類展板,組織“紅色革命傳統(tǒng)宣講員”向市民進行國防教育和紅色革命傳統(tǒng)宣講,分發(fā)征兵宣傳手冊、解讀征兵政策。
記者了解到,“紅色革命傳統(tǒng)宣講員”大多來自臨沭縣的擁軍團體,有退役軍人,有教師,有企業(yè)負責人,各個村的村干部也都是宣講員?!拔覀兎e極發(fā)揮他們的輻射帶動作用,讓紅色文化進課堂進企業(yè)進鄉(xiāng)村,教育引導青年樹立崇高志向、堅定理想信念,激發(fā)他們的參軍熱情?!睂O國林說,“臨沭恢復建縣之初,首任縣委書記趙立修曾說過,選送優(yōu)秀子弟參軍報國是臨沭人民的光榮傳統(tǒng),這關系國家安危,是我們的神圣使命。61年來,臨沭軍地肩負這份神圣使命,努力讓臨沭的紅色更紅、底色更亮,讓更多的‘臨沭好兵’走進軍營?!?/p>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xiàn)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痹谛麄鹘逃拱迩埃浾吲c蛟龍鎮(zhèn)烈疃村的大學畢業(yè)生劉千禧、李玉攀談起來。他們感慨地說,革命戰(zhàn)爭年代,僅有30萬人的臨沭縣,2萬多人參軍,4000多人犧牲,處處有烈士、村村有紅嫂、家家有故事。正是因為革命先輩的前仆后繼,才有如今的幸福生活?!拔覀円严嗉s一起參軍報國。選擇攜筆從戎,正是要到軍營這個廣闊舞臺施展才干,為軍隊和國防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讓紅色點亮青春、讓綠色融入夢想!”
采訪結束,返程途中,兩名大學生的話仍在記者耳畔回響。青年強,則國家強,在紅色文化的熏陶和革命精神的鼓舞下,越來越多的優(yōu)秀臨沭青年投身軍營。大雪時節(jié),八百里沂蒙山被寒霜籠罩,但在臨沭城鄉(xiāng)間,涌動著競相報名應征的參軍熱潮……(林嘉 劉明奎 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