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L項目參與者和德國研究人員曾在2009年對這種新發(fā)現的挖洞動物進行描述。這種動物生活在非洲西岸大西洋幾內亞盆地4000多米的深處。圖片中的這個幼仔身長只有0.25毫米左右。
科學家表示acantharians可能是4種生活在海洋開放水域的大型變形蟲之一。它們的骨骼由單晶硫酸鍶構成,這種物質會在細胞死后迅速溶解于海水中。
根據科學家上世紀50年代作出的估計,每升海水中的微生物細胞數量在10萬個左右。借助于更為先進的現代技術,研究人員現在得出的微生物數量接近10億。根據他們的計算,海洋微生物的總重量估計相當于2400億頭非洲象。
此次海洋生物普查中,智利研究人員在南美洲西南岸發(fā)現一個巨大的“微生物席”,覆蓋面積相當于希臘。“微生物席”是在最小含氧層所在深度發(fā)現的。所謂的最小含氧層是指含氧量極低的區(qū)域或者無氧區(qū)域。根據研究人員的發(fā)現,這些微生物以硫化氫為食。硫化氫對絕大多數生物具有毒性,是無氧環(huán)境下的有機物質分解產物。
這個研究小組由CoML科學籌劃指導委員會副主席領導,他表示“微生物席”與一個存在于25億年至6.5億年前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類似。除了聚焦微生物外,參與普查項目的科學家同樣對浮游動物種群的多樣性進行了評估。期間,他們在深海平原、熱液噴口以及滲漏區(qū)采集樣本。
斯奈格拉維表示,借助于最近取得的技術進步,科學家才得以對“難以用肉眼觀察”的微生物進行研究。他在接受BBC News采訪時說:“在研究微生物過程中,我們很難進行分辨,因為它們的個頭太小并且看上去一模一樣。我們現在知道海洋中看似相同的微生物實際上存在巨大差異。過去10年時間里,我們在相關技術幫助下開始解答‘它們是什么’以及‘做什么’的問題。”
斯奈格拉維稱不同項目組獲取的信息將被輸入一個名為“海洋生物地理信息系統(tǒng)”(以下簡稱Obis)的開放式數據庫。他說:“參與普查計劃的每一個人都贊同將他們獲取的數據輸入這個數據庫的做法。”目前,全世界的網民都可以通過互聯網訪問Obis。這個數據庫當前的記錄超過2700萬個,涵蓋超過11萬種海洋生物。網民可通過數據庫獲取大量信息,其中包括海洋生物的細節(jié),發(fā)現區(qū)域以及所在區(qū)域深度。
斯奈格拉維說:“這種方式有助于豐富這個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數據集。在數據庫的幫助下,人們可以驗證有關海洋生物的各種猜測,例如生活在什么地方,哪些區(qū)域是生物多樣性的熱區(qū)和冷區(qū)。我認為未來的這個數據庫將擁有極為豐富的內容,幫助人們獲取自己希望的信息。”一份最終的綜合報告將于10月初公布。隨著報告的公布,這項為期10年由超過來自80多個國家的2000多名科學家參與的普查項目也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