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西蘭南島發(fā)現的恐鳥蛋殼,研究人員利用它們提取遺傳物質
科學家利用綠色熒光染料鎖定蛋殼中的DNA“熱區(qū)”
象鳥的龐大體型令現代鴕鳥相形見絀,而人和雞在它的面前更顯“渺小”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澳大利亞科學家從鳥類蛋殼化石中成功提取出DNA樣本,為復原象鳥、恐鳥等已經滅絕的巨鳥奠定了基礎,距離科幻大片《侏羅紀公園》所描述的場景又近了一步。
研究人員表示,成功從蛋殼中提取DNA 樣本,“在考古學和古生物學研究領域均具有重大意義”。澳大利亞莫道克大學生物學家夏洛特-奧斯卡姆(Charlotte Oskam)和同事表示,蛋殼是一種具有良好遺傳物質恢復性的薄膜,在世界各地的化石沉積物中經常被發(fā)現,而他們從蛋殼中提取DNA 樣本的研究在全球范圍內尚屬首例。研究結果刊登在英國《皇家學會會報B輯:生物科學》上。
奧斯卡姆的研究小組通過先進的激光技術,利用綠色熒光染料在顯微鏡下鎖定DNA“熱區(qū)”。他們說:“我們的研究顯示,遺傳物質保存于蛋殼母體中,利用顯微鏡技術成功拍下DNA照片。通過最新技術,我們可以從各種各樣的蛋殼化石中提取DNA樣本,包括已經滅絕的恐鳥、象鳥以及具有1.9萬年歷史的鴯鹋(亦稱澳洲鴕鳥)。”
象鳥站高10英尺(約合3.05米),重1000磅(約合454公斤),是鴕鳥和鴯鹋的近親,也是迄今曾在地球上出現的最大鳥類。腿部粗壯,頸部長而有力,身體覆蓋豎立的、像頭發(fā)一樣的羽毛,就像鴯鹋一樣,喙部類似寬頭長矛。象鳥進化時恰逢鳥類統(tǒng)治地球的輝煌時期,可能在馬達加斯加島生活了6000萬年之久,直至17世紀滅絕。雖然模樣嚇人,象鳥其實是食草動物,只吃植物。
恐鳥是另一種不會飛的巨鳥,曾經生活在新西蘭,由于遭到當地土著人的大肆捕殺,它們終在18世紀從地球上消失。鴯鹋是世界現存的第二大鳥類,已在澳大利亞生活了8000萬年之久,主要分布于沙漠、森林和平原地區(qū)。奧斯卡姆和同事表示:“我們成功從在新西蘭、馬達加斯加島和澳大利亞發(fā)現的遠古鳥類蛋殼中提取出DNA樣本。我們的數據表明這些樣本保存極為完好。”
鳥類蛋殼具有良好的遺傳物質恢復性,可以有效承受氧氣和水的侵蝕,而氧氣和水是造成DNA破壞的主要原因。研究人員補充說:“這項研究首次證明古代DNA分子能夠完好保存于鳥類蛋殼化石中。顯然,蛋殼母體中保存的生物分子可以是以前未得到確認和利用的DNA來源,對這些DNA來源的特征描述對考古學和古生物學以及古物保存和法醫(yī)應用都具有重大意義。” (作者: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