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認識生物絕種的基本原則是,數量多的生物物種比數量少的生物物種生存期要長。然而,美國喬治亞大學的科學家8日卻表示,他們新完成的研究結果顯示出更加復雜的關系。
通過分析從52個不同地方發(fā)掘出的4.6萬個生物化石,科學家發(fā)現大數量的確幫助了腕足類生物(與現代的蛤類似)在奧陶紀滅絕期中得以幸存,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數量巨大的腕足類生物并沒有能在滅絕期后繼續(xù)生存下來。有研究表明,在奧陶紀滅絕期,地球上大約50%的生命遭到毀滅。
喬治亞大學富蘭克林藝術和科學學院地質學教授史蒂文·霍蘭德表示,他們獲得的這種似乎是自相矛盾的發(fā)現暗示著預測哪些生物物種瀕臨滅絕是充滿不定因素的事情。它說明物種滅絕比通常的認識要復雜得多,事實上有許多物種滅絕具有特殊性,多種特定環(huán)境結合起來決定了哪種生物滅絕或生存。
霍蘭德和曾在喬治亞大學做研究生的安德魯·扎夫斯調查了從辛辛那提背斜、印第安納東南部、肯塔基北部和俄亥俄西南部獲得的化石。這些地方組成了號稱地球上最富有化石的地區(qū)之一,其有著豐富的腕足類生物化石并保存完好,成為研究生物數量和滅絕兩者間關聯的理想動物群。
研究人員分析了近30種不同的腕足類生物屬,并根據它們在奧陶紀滅絕期是否幸存以及它們后來的生存期對其進行了分類,發(fā)現了生物數量與滅絕期存活兩者間的關系,不過并沒有找到生物數量與生存期之間的關系。事實上,根據化石的記載,他們注意到更為稀少的腕足類生物屬具有更長的生存期。
目前在辛辛那提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扎夫斯認為,他們發(fā)現的與人們直覺相反的結果突顯了化石記錄的獨特作用。他表示,現在古生物學家許多關于生物滅絕的研究所獲得的發(fā)現與人們在現實環(huán)境所看到的正好相反,有時甚至與其他古生物學家在其他地質年代所觀察到的情況相反。這表明了古生物學的重要性,它是人們認識地球歷史上眾多轉折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唯一途徑。(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