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之浩解釋說,我國“神舟”系列飛船分為三種狀態(tài),初期試驗技術狀態(tài)、出艙活動試驗技術狀態(tài)和天地往返運輸器技術狀態(tài)。從神舟八號開始,我國飛船就基本定型,是能交會對接的天地往返運輸器,以后的“神舟”系列飛船也都采用這種技術狀態(tài),在軌道艙的前端安裝了用于交會的測量、運動控制等設備和對接用的機構。飛船定型后,其外形、結構、控制服務系統(tǒng)和數(shù)據(jù)傳輸?shù)然疽囟紝⒈3植蛔儭5克绎w船要根據(jù)不同任務需求做細節(jié)改動。
雖然去年發(fā)射的神舟八號沒有載人,但卻是按照載人飛船設計的,與神舟九號基本相同。最大的不同是神舟九號載人且與天宮一號對接后,航天員要進入天宮一號工作生活,因此還要帶上航天食品。另外,航天員還要攜帶其他一些物品上天,有的要搬到天宮一號。而物品之所以由天宮一號和神舟九號分批運上天,一是因為火箭運載能力有限,另外是出于產(chǎn)品壽命的考慮,比如做實驗用的細胞,在長期無人條件下難以存活,所以要和航天員一起上天。此外,神舟九號此次還將首次帶上活體蝴蝶升空。
“兩者的設備是基本相同的,但是與天宮一號的交會對接方式不一樣,神舟九號由航天員來控制,這是關鍵。”龐之浩說。
“手控”優(yōu)勢
可靠性和靈活性更高
交會對接要讓兩個八噸重的飛行器在茫茫太空中以比子彈還快數(shù)倍的速度飛行,完成無縫對接,難度好比“穿針引線”,絕對是個“精細活”,而用人來掌控整個過程會有怎樣的優(yōu)勢呢?
龐之浩說,迄今為止,美俄共進行了300多次交會對接,美國以手控為主,曾失敗過2次,俄羅斯以自控為主,失敗過15次,因而手控交會對接的成功率更高,原因是出現(xiàn)故障時航天員可以隨機應變。手控還能節(jié)約時間和燃料。但手控方式對航天員的操作負荷,也就是勞動量的要求大大增加,還要受到航天環(huán)境,尤其是光線的影響。龐之浩解釋說,就像通過電視看室外足球比賽一樣,轉播的清晰度會受現(xiàn)場的室外環(huán)境影響。航天員要通過艙內的顯示屏觀察艙外對接情況的“直播”,對接時要有一定光照,但光線還不能太強,外面照射得不清楚或者太刺眼,航天員在艙內看到的情況都會受影響。
自控交會對接也有優(yōu)點,一則比較省事,適合載人航天器和無人航天器,規(guī)避了人員操作的失誤,不需要考慮航天員的安全和救生系統(tǒng)。但可靠性和靈活性沒有手控高,出現(xiàn)突發(fā)情況不好處理,設備更為復雜,對地面支持的要求也更高。
龐之浩指出,我國此次載人交會對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掌握航天員手控對接技術。
面臨挑戰(zhàn)
“暈車”“轉向”考驗手控對接
去年關注我國首次無人交會對接任務的人們,一定對這個步步驚心的過程并不陌生。據(jù)龐之浩介紹,手控交會對接和自控交會對接的過程在遠距離時基本相同。追蹤航天器與目標航天器相距1萬公里到100公里時,是地面導引階段。在相距100公里到100米時,是自控尋的階段,追蹤飛行器和目標飛行器通過測量設備相互“捕獲”。兩個航天器相距100米至1米時,則進入了最終的逼近階段,速度要控制在每秒3米到1米,此時,人的手控動作開始,進入手控交會對接。
在這個過程中,航天員要通過顯示屏和測量設備及時掌握兩個飛行器之間的姿態(tài)和相對速度,通過控制手柄不斷修正,使兩個航天器逐漸逼近,通過觀察顯示屏上的十字靶標對準,以及攝像機、標志燈等設備查看是否對準,直到對接完成,最終對接合攏的速度是每秒0.2米。在這個關鍵的過程中,允許有一定誤差,也就是兩個航天器的相互錯位,但不能超過18厘米,去年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自控對接的誤差只有兩三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