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國外許多官方媒體和科學家的個人主頁上,討論最多的一個新觀點就是斯蒂芬·霍金提出的那種全新描述宇宙的方式。相比于該理論本身的匪夷所思,科學家們更關心的是:它真的有潛力打造出那“涵蓋一切”的物理學終極理論嗎?
據英國《新科學家》在線版、美國《紐約時報》旗下About網站等文章稱,當世最鼎鼎大名的物理學家、宇宙學家霍金和他的同事日前在公開的學術論文網ArXiv上登出了一個新理論模型,幾乎瞬時就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與好奇。該理論乍聽之下令人迷惑不已——其指出:宇宙空間可能更傾向于是一種復雜的幾何形狀,扭曲糾纏的特征簡直不亞于一幅超現(xiàn)實主義藝術作品,譬如說,荷蘭藝術大師埃舍爾的筆下世界。
但人們也已知道,對宇宙大爆炸殘存的“回聲”——宇宙背景微波輻射的測量以及對超新星的測定,能得出我們的宇宙是平坦的而非扭曲的這一結論。看似相悖的一切是怎么回事?
科學家們的“藝術魂魄”
霍金的觀點一拋,先是讓埃舍爾的擁躉十分喜悅。
M·C·埃舍爾,已故荷蘭圖形藝術家,藝術作品獨樹一幟。盡管名字生僻,但很多人都對其畫作有印象——在平面上循環(huán)成了永動機的瀑布、永遠也走不到頭的樓梯、錯了位的建筑……以致經常被當做視覺幻象的典范:畫面從各部分看無可挑剔,整體觀摩卻發(fā)現(xiàn)它把我們耳熟能詳?shù)奈锢硪?guī)律放肆地蹂躪了——那是一個“不可能的世界”。
矛盾而荒謬,高難度構成,在二維和三維中相互變換,就是埃舍爾最擅長創(chuàng)造的。這位和畢加索同時代的人在藝術國度里自成一派,卻被一眾科學家引為知己。他畫作之魂是數(shù)學獨有的勻稱、精確、規(guī)則與循序。也有人認為,埃舍爾代表了非歐幾何(廣義上泛指一切和歐幾里得幾何學所不同的幾何)的空間感知覺,其基本特征就是空間的彎曲。
而此次霍金大師“瞄準”的,正是埃舍爾帶有非歐幾何意味的《圓形極限Ⅳ》這幅作品。
宇宙形態(tài)之“不拘一格”
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霍金和他來自加州大學的合作者詹姆斯·哈特爾一直致力于找尋一種描繪整個宇宙量子圖景的方法。目前的研究成果,就是這些廣受爭論的圖像,看上去都是由重復出現(xiàn)的碎片所組成的棋盤狀花紋,恰似埃舍爾《圓形極限Ⅳ》中那些首尾相連的黑魔鬼蝙蝠和白天使一樣。
盡管《圓形極限Ⅳ》是張平面圖形,但是卻代表著一種少有被提及的、被稱作“雙曲空間”的非歐幾何學。它就像我們的世界地圖——雖然是一張二維平面,事實上卻是在描述三維空間中的地球一樣。
有了以上的理解,再參照《圓形極限Ⅳ》來看,雖然圖畫邊緣的蝙蝠,貌似是在按照一定的指數(shù)不斷變小,但在雙曲空間中,它們的大小都是一樣的。之所以會呈現(xiàn)出大小不一的變化,在于雙曲空間無法在二維平面中展開,只能夠以這種扭曲、起伏的類似連綿山巒一樣的形態(tài)出現(xiàn)。
而這可能就是霍金給出的宇宙形態(tài),勉強用人類語言描述的話,大概是:多重鑲嵌,無限重復,環(huán)環(huán)相扣。
哪一個才是真實的?
但人們有疑惑:為什么這個宇宙并不是我們所知的宇宙的樣子?
我們所知的宇宙,正在不斷的膨脹。廣義相對論提供了一種數(shù)學語言來描述這種加速膨脹——宇宙常數(shù),它今日以暗能量的面目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當然,該常數(shù)是個正值。按《新科學家》的說法,如果你認同“正處于一個不斷膨脹中的宇宙”,那就等于認同“宇宙常數(shù)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