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名為《搜索》的電影正在熱映。“人肉搜索”,一個在中國互聯(lián)網世界存在了12年的爭議話題, 再一次被人們熱議。微博時代,傳統(tǒng)“人肉搜索”已逐漸轉移至這一急速崛起的社交網絡平臺。
微博打拐、微博尋人、微博抓賊等一些“類人肉搜索”,對事件發(fā)展起到了正面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在“核聚變”的傳播模式下,微博“人肉搜索”也可能使事件走向不可控。這把雙刃劍,可以為善,也可以作惡,如何既不妨礙網友利用它進行正常輿論監(jiān)督,又防止它侵犯公民合法權益? ——編 者
近日,一張選美照片引發(fā)的“人肉搜索”正在微博平臺上演。3個年輕的姑娘,只因“國際小姐”重慶前三的頭銜,而不得不面對個人信息、私人照片被網友“持續(xù)扒皮”。
這場“人肉搜索”,由微博最先爆料,引發(fā)集體圍觀,隨即博友“人肉搜索”,知名微博推波助瀾,碎片化的信息通過“病毒式轉發(fā)”迅速聚合,而當事人的微博又加劇了信息泄露——整個過程堪稱微博時代“人肉搜索”的標準樣本。
變化
微博成“人肉”主陣地,形成碎片化傳遞和深度挖掘模式
白領小閆,以前自稱“mopper”(混跡在貓撲網的人)、“天涯觀光團”,當年著名的“虐貓門”、“3377事件”,她都是“人肉搜索”的積極參與者。不過,這兩年她已轉為微博的忠實擁躉。“我覺得微博堪稱迄今為止最厲害的‘人肉搜索’平臺,像最近的實習護士‘虐嬰門’,從線索引爆到層層曝光,微博就像一個巨大的信息挖掘機。”
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CNNIC)7月19日發(fā)布的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5.38億,使用微博者過半。如果說,在2010“微博元年”之前,“人肉搜索”主要是以貓撲、天涯等網絡論壇為主要陣地,那么隨著微博席卷互聯(lián)網,傳統(tǒng)“人肉搜索”已逐漸轉至這一急速崛起的社交網絡平臺。
“‘微博人肉’基本不通過門戶網站,而是依靠社交網絡互動進行信息的交流和演進,充分發(fā)揮了微博的便捷、快速和易受圍觀特點。”從事互聯(lián)網社會學研究的北京郵電大學教授郭玉錦說,“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碎片化發(fā)布、碎片化傳遞和深度挖掘的模式。”
而微博的空間開放性,在某種程度上又為“人肉搜索”提供了更多素材和挖掘可能。最近,網友根據一位家長“曬”兒子的700多條微博,竟然能得到其居住地、孩子真實姓名、生日、家庭狀況、母親單位、每周游玩場所等大量私人信息。這種“裸奔”微博,一旦遭遇“人肉搜索”,在微博“核聚變”的傳播模式下,比以往更具殺傷力。
“微博上,日?;涣髟诰W上公開,形成了一個‘搜索’的龐大數據庫。”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助理教授樂媛說,“隨著信息技術越來越成熟,我們更容易留下自己的‘痕跡’。”
趨勢
發(fā)動門檻降低,信息拼接速度加快,公眾人物參與到“人肉”進程
知名微博“我愛重慶”沒有想到,一次不經意的發(fā)言竟會引發(fā)“蝴蝶效應”。7月10日,擁有24萬余名粉絲的“我愛重慶”,在微博上發(fā)布了一張“第五十二屆國際小姐中國大賽重慶賽區(qū)季軍”照片,被轉發(fā)近8000次,評論2000多條。至于其后發(fā)生的“人肉搜索”,更是令當事人始料未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