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著“五一”假期的尾巴,美國國家科學院新增院士名單新鮮出爐,其中外籍院士名單上赫然出現(xiàn)的中國籍科學家施一公,成了輿論關注的焦點。
此前的5天,這位曾因“落選”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而引發(fā)爭議的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還剛剛收獲了另一份來自國際學術界的殊榮——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外籍院士。
消息一出,國內學術界炸開了鍋。輿論揪住施一公此次當選的順序不放說開了去:未被中國的最高科學榮譽殿堂瞧上,卻被國外的學術機構搶先一步捧上最高學術地位,一些人認為,這對國內院士評選不失為一個莫大譏諷。而美國國家科學院通過中國媒體傳出的“施一公入選院士是因科學成就”的聲音,則更讓這場熱議多了些意味深長的味道。
面對熱議,此前一向在媒體面前較為開明的施一公,這一次則顯得十分低調,其好友、曾和施一起在《科學》雜志聯(lián)合撰文公開批評中國科研經(jīng)費分配體制和科研文化問題的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也未就此事發(fā)聲。
2011年中科院院士評選中,饒毅和施一公兩人一個折戟第一輪,一個止步于第二輪。雙雙“落選”后,饒毅隨即宣布自己不再參選院士,對于好友施一公,他則撰寫題為《解剖‘逆淘汰’社會現(xiàn)象的一只麻雀》的文章為其鳴不平,文章提到,“中國方面的院士評選,重視的不是學術水平、年齡、學術年資、在國內科學貢獻大小……而在有些人面前低頭排隊的時間,有時可以起很大的作用。”
此次施一公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再次觸痛人們詬病中國院士評選制度的神經(jīng)。甚至,有評論給出“風向標”的說法,即在美國國家科學院認可中國科學家的學術成就之后,中國方面的院士評選方才予以“放行”。
在施一公之前,就有中國籍科學家在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前,已經(jīng)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周忠和就是其中一位。這位知名古鳥類專家在2010年4月美國國家科學院舉行的第147屆年會上被宣布當選,一年后的2011年12月,他才被通知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當時,便不斷有質疑中國院士制度的聲音出現(xiàn)。長期關注中國大陸院士評選制度的香港大學醫(yī)學院副教授金冬雁直言大陸的院士評選為“荒腔走板”:“為什么包括袁隆平在內的多位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的中國學者在其當選美國院士時仍未當選甚至曾經(jīng)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據(jù)媒體報道,袁隆平1994年以前曾經(jīng)3次申報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后改稱為院士)均落選,1994年中國工程院成立后,湖南省第四次推薦其申報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最終當選。2006年,這位仍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的雜交水稻之父,卻獲得了擁有近200位諾貝爾獎得主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稱號。
金冬雁說,這種咄咄怪事,嚴重影響了中國學術界的形象和聲譽,也嚴重阻礙了中國科技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已到了必須下猛藥整治的時候了。
不過,類似“風向標”的說法也有失偏頗,畢竟,有多位中國籍科學家在入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之前,就已經(jīng)獲得中國方面的院士榮譽。
以2000年后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科學家為例,曾任衛(wèi)生部部長的陳竺在2003年當選,而他早在1995年就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xiàn)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白春禮在1997年就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部的院士,至于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當選則是在近10年后的2006年;還有曾在2007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的植物遺傳和分子生物學家張啟發(fā),早在1999年便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院士,等等。
當然,也確有早已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卻至今仍與中國院士頭銜失之交臂的中國籍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