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如何才能“精準”到達人體的病變部位?到達病變部位后其釋放情況又該如何監(jiān)測?哈爾濱工程大學材料科學與化學工程學院王君教授團隊歷時13年,成功讓藥物同時具備“靶向定位”和“熒光發(fā)光”的雙重功能,這一課題成果已發(fā)表在國際著名雜志《歐洲化學》上。
王君教授團隊成功將磁性基質和熒光活性離子組裝到水滑石上,使藥物載體在外磁場的作用下能準確有效地到達病變部位,提高病變部位的藥物濃度,減少藥物對全身正常組織的副作用,并利用熒光顯微鏡可以直接觀察到藥物所處位置和治療效果,從而達到藥物在人體內的傳輸及釋放過程能夠被跟蹤、標記的目的。
王君教授形象地把這一成果形容為“藥物導航儀”,即使用磁性材料和熒光發(fā)光離子做“導航”,根據(jù)醫(yī)生的指令精準抵達病變部位,之后實時“跟蹤”藥物的釋放情況,這一成果破解了藥物在到達病變部位前后不能進行有效跟蹤監(jiān)視的難題,在生物醫(yī)學領域具備廣闊的應用前景。
“比如,對于血栓病人來說,在藥物載體中的藥物通過外磁場的作用,可以直接到達血栓部位,相同劑量的藥物由原來的全身廣譜吸收到血栓部位定點釋放,后者的治療效果肯定明顯提高。”王君說。
王君教授帶領團隊從2000年開始進行水滑石插層材料的研制,2005年起將這一材料應用于藥物緩釋研究,這一研究成果也為多功能介孔材料、藥物緩釋、熒光發(fā)光、磁性組裝等學科的研究提供了理論支持和參考,目前已獲得九項國家發(fā)明專利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