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絕不會對用戶收費”,4月11日下午微信團隊向所有用戶發(fā)了一則“溫馨提醒”,并把近期在微博上流傳的“微信要對用戶收費”定義為有人惡意造謠的“謠言”。這是自去年關于“微信是否收費之爭”之后主角的第一次發(fā)言。
這則提醒誕生的環(huán)境并不“溫馨”。先是工信部部長苗圩在第二屆嶺南論壇上表態(tài)“微信收費是合情合理的”,接著一位發(fā)改委官員也表態(tài)“既然短信收費,微信就應該收費”,還有媒體曝出接近工信部決策層的官員放狠話“微信收費是肯定的,正在研究中”。
海量用戶力挺微信,本來很好用的軟件,憑什么突然要另外收費?根據新華網調研,九成網友表示“若微信收費將不會繼續(xù)使用”。
對于用戶來說,最不滿意的是,現在已經為使用微信支付了流量費用,憑什么要二次收費?這就好比,每天上網已經支付了寬帶費用,難道還要再付給瀏覽器費用嗎?
坊間最初都把這理解為電信運營商眼紅了。電信運營商解釋道,微信的運行需要持續(xù)占用通信網絡的信令資源,有“免費搭車”的嫌疑,有必要額外收費。據中國移動方面提供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微信已經占用了中國移動60%的信令資源,但僅僅帶來了10%的移動數據流量。
流量和信號是不同的兩個概念。簡單說,微信傳輸數據的載體是流量,而決定微信能一直傳送消息的媒介,則是信令。通俗說,也就是平時說的能讓微信“推送”消息的東西。信令被激活的過程,稱為心跳指令。
為了保持永遠在線的狀態(tài),各種應用客戶端會向服務器不斷發(fā)送“心跳”,保持其“永遠在線”狀態(tài)。QQ、人人、微博都有這種問題,只是頻繁使用的微信對信令的要求格外大,頻繁使用會導致的網絡問題,稱為“信令風暴”。就好似,一個人來回出入餐廳不停地開關門,并不是每次都會購買食物,但卻占用了門的資源。而這些OTT(Over The Top)用戶只支付食物的價錢,店主還要負責門的修建和維護。運營商當然頭疼,這并不是一筆小的費用。
由此,“技術流”中國計算機學會看不下去了,發(fā)表聲明說電信運營商這樣對待微信涉嫌雙重收費。三大電信運營商提供的是通信設施服務,已向用戶收取了使用通信設施費用。此外,電信運營商是對網絡上的信息流量收費,對于網絡上傳輸的內容則在法律框架內不應予以干涉。如果開啟對微信的收費,那么我國所有增值電信業(yè)務都可能被強制收取所謂的“信令費”,如電子郵件、網絡游戲、網上交易、搜索等。
針對可能造成的網絡癱瘓問題,上述學會以在全球發(fā)生過的數例“信令風暴”事件為例,國外基礎電信運營商均通過技術創(chuàng)新、加強自身基礎建設解決,而不是通過收取“信令費”的方式解決。目前電信基礎運營商并沒有充分的由第三方認可的數據說明微信的“信令”造成了電信網絡的癱瘓。
馬化騰也開始為微信“代言”:一是微信沒有占用那么多信令資源,二是微信還帶來了流量。“電信運營商之前的統(tǒng)計錯了”,他說,他們只統(tǒng)計騰訊服務器的流量,事實上還有很多流量是圖片帶來的,包括頭像等的服務器實際上是CDN(即內容分發(fā)網絡),電信運營商統(tǒng)計的時候沒有計算這個,算上這個實際微信利用率還有3倍空間增長。
誰都知道,電信運營商心疼的不僅僅是占用了指令,還有被蠶食的短信服務。據工信部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短信發(fā)送量增長率為7.1%,2011年和2012年這一數據分別降至6.2%和2.1%。
直戳電信運營商核心業(yè)務的是2012年微信推出的視頻通話功能。這意味著,在wifi狀態(tài)下,用戶撥打電話幾乎是免費的,電信運營商的根本利益遭到侵害,騰訊微信卻不承擔建設費用。這好比建好了高速公路,跑的車不僅不是自己的,還沒有主宰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