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孩石棺
一個年僅9歲的女童,一具罕見的房形石棺葬具,“開者即死”的神秘詛咒,230余件讓人嘆為觀止的精美隨葬品……當這一系列的信息組合在一起的時候,相信人們更想知道的是,究竟是怎樣的殊榮讓一個年僅9歲的女童,死后能夠擁有一座巧奪天工的精美仿宮殿式石棺,享受著堪比王侯將相的奢華陪葬品。她到底是誰?
墓主為一個9歲小女孩
現(xiàn)珍藏于陜西省西安市碑林博物館內(nèi)的“李小孩石棺”,是20世紀60年代,在今陜西省西安市玉祥門外西大街南約50米處的一處基建工地施工時被發(fā)現(xiàn)的。當時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員通過挖掘發(fā)現(xiàn),這是座構筑規(guī)整的長方形豎井土坑墓,由墓室和墓道兩部分組成。墓室呈長方形,近地表處長6.05米、寬5.1米,向下逐漸內(nèi)收,至墓底部長5.5米、寬4.7米,深度為2.9米。墓道在墓室南壁的正中,為斜坡式,長6.85米、寬度1.85米至1.60米。“這類墓葬形制在考古學上稱作平面呈甲字形的土坑豎穴墓。”西安碑林博物館副館長王原茵介紹說,“屬于規(guī)格比較高的一種墓葬。”
在對古墓的進一步挖掘過程中,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了一具完整的石槨。打開石槨,一具雕刻精美、堪稱石雕藝術品的仿殿堂石棺躍入眼簾。石棺平面呈長方形,是3間有浮雕的房屋形狀,長1.92米、寬0.89米、高1.22米。棺蓋由整塊石頭雕刻而成,蓋下部分由6塊石塊鑲為一體,中間開門,兩側開窗,四周刻有斗拱、門窗、瓦當,并線刻有青龍、朱雀、侍從等圖案,儼然是一座隋代歇山式建筑(古建筑屋頂最常見的構造方式之一。即由前后2個大坡檐、兩側2個小坡檐及2個垂直的等腰三角形墻面組成,因交出9個脊,又稱九脊殿或漢殿、曹殿,這種屋頂多用在建筑性質(zhì)較為重要、體量較大的建筑上)的縮影,如此豪華石棺的墓葬主人究竟是誰?
根據(jù)墓志記載,墓主是一個年僅9歲的女童,名叫李靜訓,字小孩,是隋朝左光祿大夫、岐州刺史李敏的第四女。李靜訓家世顯赫,她的曾祖父李賢是北周驃騎大將軍、河西郡公;祖父李崇,是一代名將,年輕時隨周武帝平齊,之后又與隋文帝楊堅一起打天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在抗拒突厥侵犯的戰(zhàn)爭中,以身殉國,享年48歲。隋文帝楊堅念李崇戰(zhàn)功赫赫,且為國捐軀,因此對李崇之子李敏也備加恩寵,自幼便將其養(yǎng)在宮中。開皇初年,周宣帝宇文赟、皇后楊麗華(隋文帝楊堅的長女、北周宣帝5皇后之首,靜帝即位后被尊為皇太后)的獨女宇文娥英親自選李敏為婿。
從墓志的記載來看,李靜訓自幼深受外祖母楊麗華的溺愛,一直在宮中撫養(yǎng),然而大業(yè)四年(公元608年),她卻“遘疾終于汾源之宮”(墓志語),“汾源之宮即是汾陽宮(隋煬帝行宮),也就是說,李靜訓應該是被楊麗華帶在身邊,隨同隋煬帝一起前往汾陽宮時夭逝的。”王原茵說,“楊麗華對此十分傷心,便要求對其厚葬。”
為何用石棺葬于城內(nèi)?
對比同時期其他墓葬,李靜訓的埋葬地點和埋葬方式尤為特殊。墓志稱,李靜訓死后,當年12月埋葬于京兆長安縣休祥里萬善尼寺。“京兆”指的是當時隋代首都大興城(唐為長安城),“休祥里”(唐稱坊)位于大興城內(nèi)皇城西南第二街由北向南第二坊,“這也就是說李靜訓死后是被埋葬于大興城內(nèi)。”王原茵說,“我國漢民族進入封建社會之后,依照葬儀往往把葬地選在遠離居住地的市郊,尤其是隋唐時期,在城內(nèi)很少發(fā)現(xiàn)有同時期的其他墓葬,李靜訓墓也是迄今為止在隋代京畿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第二座墓葬。不過,萬善尼寺并非是一般的尼寺,而是埋葬眾多妃嬪的皇家尼寺。以李靜訓當時的受寵程度,埋葬于此也是無可厚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