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廣州城已經(jīng)具備了今日越秀區(qū)的格局,明代舊城北面是大北門(今解放北路與盤福路相交處)和小北門(今小北路與越秀路相交處)。南面城門從東至西,共有四個(gè)門:定海門、文明門、正南門和歸德門。
其中,定海門又稱小南門,在今德政路與文明路交界處。歸德門,又叫小市門,在今解放路和大德路相交處。東面的城門,叫正東門,位于今中山路與越秀路相交處。正西門即現(xiàn)在西門口。
此外,隨著珠江北岸繼續(xù)南移,明代還建有新南城,是相對(duì)于舊城來說的。比舊城更加繁榮,于是新修筑了城墻來保衛(wèi)南城商業(yè)區(qū)。共建有8座城門:永安、小南、永清、五仙、靖海、油欄、竹欄、太平。
小北門旁依明城墻樣式重建小北城門
在廣州博物館碑廊,至今保存著一塊珍貴的文物:橫書篆體刻著“歸德”二字的城門石額,這是廣州僅存的明代城門石額。
在18個(gè)城門中,歸德門的地位尤為特殊。當(dāng)時(shí),廣州分屬南??h、番禺縣管治,歸德門正好是舊城兩縣的分界。歸德門外建有歸德橋,南北向跨于玉帶濠上,門內(nèi)有歸德直街,街的東面,是番禺縣屬地,西面就是南??h屬地。因此廣州人把“歸德”借代為“門”的意思,把門關(guān)上,就叫“閂埋度歸德”。
雖然廣州的城門至今已基本不存在,但消失的城門變成了鮮活的地名:直接以當(dāng)年城門命名的地名,有靖海路、大南路、文明路、朝天路、小北路、西門口、素波巷等,大東門則出自昔日的正東門。此外,人民路和北京路原本也出自城門,人民路本叫太平路,因明清的太平門得名。北京路本名永漢路,這里曾是清代的永清門,辛亥革命后,把“清”改為“漢”。
循著這些地名不難找到明清廣州城門的位置,追古溯今。去年,在小北路越秀公園的東門,即歷史上小北門的旁邊,依照明城墻的樣式重新建造了氣勢(shì)恢宏的小北城門。高高的城墻以灰色為主色調(diào),城樓上有兩層建筑,門樓中間采用大拱門設(shè)計(jì),城樓兩端則各連接一段仿古城墻。人來熙往穿過“城門”,頗有羊城古韻。
話你知
直接以當(dāng)年城門命名的地名有靖海路、大南路、文明路、朝天路、小北路、西門口等,素波巷大東門則出自昔日的正東門。
人民路和北京路原本也出自城門,人民路本叫太平路,因明清的太平門得名。北京路本名永漢路,這里曾是清代的永清門,辛亥革命后,把“清”改為“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