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到太空科技發(fā)達的21世紀,許多成功回歸地球的動物也要接受安樂死的命運。因為除了失重,動物們在太空中還要經受大劑量的太陽和宇宙輻射的考驗。今年5月,俄羅斯一個裝載老鼠、蠑螈等生物上太空進行測試的太空艙周日返回地球,在長達1個月的太空旅程后,大部分被送上太空的動物均因強輻射“壯烈犧牲”。幸運生還的動物也要接受安樂死,然后被解剖、研究及分析。
歸途中被“撞”死
1949年6月14日,美國狝猴“艾伯特二世”終于被送到了距地面134公里高的地方,成功獲得“太空第一猴”的桂冠。返回地球時,火箭的降落傘出了故障,在火箭和地面猛烈的撞擊中“艾伯特二世”灰飛煙滅。
著陸后被熱死
1951年9月20日,艾伯特家族的另一個后代“艾伯特六世”和11只老鼠一道搭乘空蜂火箭開始了航天旅行。“艾伯特六世”和兩只老鼠搭乘的火箭成功著陸,美國人民歡欣雀躍,但科學家隨后發(fā)現“艾伯特六世”和2只老鼠在著陸 2小時后死了。美國宇航局在調查后公布了“艾伯特六世”的死亡原因:因密封艙溫度過高而被熱死。
第四階段:
名利本是身后事,最苦莫過含冤死
計劃在2020年實現載人航天的伊朗今年是航天界的“話題國家”,一切只因為他們的航天猴含冤而“死”了。
今年2月份,伊朗第二次發(fā)射火箭,聲稱已將太空猴送入太空并安全帶回地面。根據伊朗國家電視臺播放的畫面,發(fā)射前一只身穿太空服猴子被綁在坐椅上,圖像顯示這只猴子的右眼上方有一個明顯的紅色胎記,還有一圈圍繞頭部的淺色毛發(fā)。但這些明顯標記在報道太空艙成功回收、猴子成功返回地球的消息中的猴子身上卻沒有:這只被伊朗視為“國民英雄”的猴子的右眼上方沒有胎記,而圍繞頭部的淺色毛發(fā)也不見了。
外媒分析,出現這種情況有兩種原因:其一是伊朗根本沒有發(fā)射火箭;其二是伊朗成功發(fā)射并回收了太空艙,但發(fā)現原來的猴子已死亡,伊朗羞于承認任務失敗便用另一只活猴代替。
如第二種猜測成立,那么這只為航天事業(yè)犧牲的猴子比起史上其他犧牲者都不幸,不說青史不留名,連存在過的痕跡都被抹去了。
減少動物宇航員
犧牲的三個準則
從失敗的經驗中,俄羅斯、美國和中國的科學家們在動物選擇、訓練上都總結出了自己的準則,以期減少動物宇航員的無謂犧牲。
“小雜種”母狗最合適
俄羅斯在挑選太空狗時,選擇的幾乎都是“小雜種”狗。第一個原因是太空艙比較狹窄,火箭載重量也小,太空狗的體重不能超過6公斤,身高不能超過35厘米,“小雜種”狗更適合。第二個原因是“小雜種”狗對環(huán)境適應力強,更易在太空中生存下來。
相對于公狗,母狗也更合適。公狗耐不住性饑渴,難于管理,優(yōu)秀的母狗就有機會加入俄羅斯的太空狗隊。在這種情況下,母狗萊卡才有機會成為“太空第一生物”。
心理健康比體格更重要
要承受太空中異樣的外在環(huán)境、難以想象的孤獨,太空動物的心理素質非常重要。小狗萊卡正因為心理素質不過關,最后才被嚇死的。
1961年1月31日,美國黑猩猩哈姆在接受250多個小時訓練后進入太空,它的任務就是看到儀表盤上閃藍光時扳動拉桿。在太空艙進入太空后不久,心理素質過硬的哈姆鎮(zhèn)定自若,順利地扳動了拉桿,讓太空艙成功地降落在海洋里。
按宇航員標準訓練動物
如今,科學家在訓練“動物宇航員”時,完全是按照選人類宇航員的標準來的。中國1966年上天的小狗“小豹”和“珊珊”就是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