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林仔”都是村里的驕傲。他1986年出生于此,排行老二。家境并不優(yōu)越——父親早年在一家服裝廠打工,母親則常年拉著一輛木板車,在鎮(zhèn)上的工廠里收購廢品——10年前,一家人才從狹窄的土屋,搬進了如今的小樓,出售紙巾、飲料等為生。
林曾多次勸說母親不要再收廢品,識字不多的母親卻讓其安心讀書,“全家人的希望都在兩個兒子身上”。
潮汕地區(qū)本有重商之風,村里的男孩大多初中沒讀完就跑去做生意,林家的孩子卻是異類:兩個女兒都在當?shù)刈隼蠋煟瑑蓚€兒子也先后考上大學,林是其中佼佼者。
和平初級中學的蔡老師記得,中學時代的林沉默、害羞,卻一直是全校“最優(yōu)秀的那幾個孩子”。在教育并不發(fā)達的和平鎮(zhèn),林復旦大學研究生的身份,是這位老師從教二十年最閃亮的榮耀,她每逢過節(jié)也總能收到這位得意門生的祝福短信。
林擁有同齡人中少見的自律。其高中同學對南方周末記者回憶,林每天6點半準時起床,“老師基本上不用管”;對成績有些過分執(zhí)著,常??荚囈唤Y(jié)束,就在宿舍自責,抱怨狀態(tài)不佳。
“基本屬于那種書呆子級別人物!”一位男同學這樣定義昔日的同窗,“話特別少,只有當談起籃球和乒乓球時,話才多一些。”
后來顯現(xiàn)出的自卑、羞澀、渴望卻又不善于與女性交往的一面,在此時也初露端倪。同學們認為,封閉的成長環(huán)境和程式化的生活多少影響了他,塑造了一種異常敏感而害羞的性格。
高中同學李小寒回憶,她多次向成績優(yōu)秀的林請教課業(yè)難題,“他從不拒絕幫忙,但如果多問兩句,他就不敢直視你的眼睛”。
李小寒還記得,在高中英語課的一分鐘口語演講中,林站在講臺上,“身姿很不自然,聲音越來越小,甚至聽不清,有時不自覺地就轉(zhuǎn)過身,面對黑板”。
林曾珍視在家鄉(xiāng)的經(jīng)歷——小時候光著腳在雨里亂闖,頂著雨在練江里游泳、劃龍舟、在碼頭釣魚——盡管外出上學多年后,他又感到與這片故土的疏離。
對故土的記憶、家境的艱辛,與內(nèi)向的性格一起,在林身上刻下一體兩面的鮮明印記。
大多數(shù)人接觸的都是其光明的一面:孝順、和善、戀家。初中好友楊學勇回憶,幾年前,林終于說服母親不再賣廢品,自己則從不向家里拿一分錢,而是靠獎學金和家教養(yǎng)活自己。2013年2月,林回家,還把兩萬塊錢積蓄都交給了母親。
很少有人注意到他內(nèi)心的灰暗。
在QQ日記里,林寫道:“像《恰同學少年》里面那個在進大學時對著學校領(lǐng)導說他自己父親是他雇用的挑夫一樣,我在本科以前一直也有這么一種自卑的身份心理,每次聽說誰誰誰的父母是什么醫(yī)生、大官的,我就會內(nèi)心小羨慕一番。”
實習時,科室老師問到家庭情況,林從不愿多說。有一次閑聊,老師問起父母是否退休,他突然愣住、點頭。老師回憶,意識到他臉上表情的細微變化,沒再問下去。
后來的日志里,林這樣總結(jié)自己的心理:“我的潛意識中確實有著一種想借助裙帶關(guān)系上位的成分,可是我的自尊心又時不時把我給拉回來繼續(xù)奮斗,形成了我矛盾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中國經(jīng)濟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