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文化時期,人們對自然和自身的認識尚處于一個很低的階段,玉器是他們生活中很重要的精神文化載體,人們將其看作崇拜、祈求及驅災辟邪的對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人類的一個進步,這個發(fā)展很重要。在制作工藝上,他們使用了切割、鉆孔、磨制、拋光等多種技術,包括對器物造型的把握都達到了很高的水準。后人在遵從和繼承紅山玉文化的基礎上,才有了更高的創(chuàng)新,紅山玉是中國原始文化玉器發(fā)展過程中的最高表現水準之一。
民間收藏和考古學發(fā)現的紅山文化中還存在大量的骨器。陶器、玉石器、骨器不僅反映了這個時期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還反映了這個時代社會文化和精神文化狀態(tài),它們共同記下了五千年前后人們的生活印記。由出土文物的考古發(fā)現,當時的生活形態(tài)是以“戶”為單位,很少合葬,說明紅山文化時期已經有了婚姻和家庭,是中國從原始社會步入文明的開始,紅山文化與東南良渚文化、西北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共同構成了中國文明發(fā)展史中三塊重要的奠基石。所以紅山文化的遺址及其文物在東北地區(qū)大量出土,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考古發(fā)現之一。
民間收藏 大有人在
正因為紅山文化在中國原始文化中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它不僅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和研究,也被各界收藏家和收藏愛好者看好,熱衷收藏紅山文化的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的民間愛好者眾多。雷從云肯定道,考古調查發(fā)掘與發(fā)現畢竟有限,而民間收藏作為國家收藏的有益補充,同樣為我們保護了一批重要的文化遺產,包括紅山文化文物。
2011年的春節(jié),內蒙古自治區(qū)翁牛特旗古代藝術館的館長張軍沒有閑著,他到當地的周邊農戶家去買彩陶。他說,早年像石斧包括小的玉件之類在山上還是隨處可見的,但后來由于很多人為的破壞,普通大眾對文物又缺乏認識,很多破舊的陶器就被損壞或扔掉。“今后真正的紅山文化陶器更難找了,只要碰到好的陶器就得馬上出手。”
張軍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做紅山文化的收藏,至今花費上百萬元打造出了自己的私人博物館。他告訴記者,目前收藏有紅山文化出土器物的博物館只有朝陽博物館、赤峰博物館、敖漢旗博物館、巴林右旗博物館。博物館是個燒錢的地方,他自己開發(fā)了幾種紅山文化的工藝品,作為旅游紀念品出售來維持博物館的正常開銷,政府每年也會有些補貼,但他也向記者訴說了私人博物館的諸多難處。
收藏紅山文化 謹防“地雷”
在民間收藏紅山文化器物熱潮的驅動下,“假紅山”文物不在少數,特別是紅山文化中的玉器,其存世量比較小,因此價格被追捧得很高,動輒幾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玉在當時的功能被“神性”化,加之生產力低下,玉加工難度大,一個部族中只有一個人即首領才可以擁有它們(玉龍、玉管、玉刀、玉佩、玉環(huán)等),所以紅山文化遺址中出土的紅山玉并不多。張軍指出,在我國有明確記載的出土紅山玉只有200多件,他自己所知所見的也不超過2000件。在利益的驅使下,大量人員開始作假,也包括陶器。紅山文化的造假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在牛河梁遺址挖掘之后開始盛行,現在更為猖獗。
造假者為了以假亂真,將現代工藝和原始工藝相結合。在遼寧的錦州和岫巖有專門的少則幾人多則幾十人的大大小小的作坊仿作紅山玉,甚至已經發(fā)展成為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yè)鏈,連北京的潘家園市場也隨處可見,而且多是大批量批發(fā)而來。假陶器的制作更為簡單,張軍介紹說,當地熟悉彩陶的農民就可以自行制作完成。有的是用當地遺址的土制作,以假亂真的程度連他本人都曾上過當,可見買家一不留神就會碰到“地雷”。特別是玉器更難辨別,張軍在選擇時極為慎重,“因為玉器的出土地不同,其沁色各不相同,有很多器型也是以前不曾見過的,其中包括的因素很復雜,所以打眼看上去有絲毫的異常,我就寧可放棄。”他還告訴記者一種怪象:因為北方的氣候原因,夏天水會滲到泥土里,到冬天固定的冰凍期時,埋在土里的陶器因為熱漲冷縮就極易破裂,因此出土的紅山陶器器型多不完整。而假陶的器型比較完整,而且繪制美觀,因此比真陶賣得價錢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