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登記后,前臺工作人員叫來一名姓王的業(yè)務經(jīng)理。得知記者是沖著宣傳畫上的專家而來,王經(jīng)理將記者引至洽談區(qū)等待。在周邊的三個洽談區(qū),前來鑒定藏品的藏友正與其他工作人員交談。
5分鐘后,王經(jīng)理說,指定的專家已經(jīng)外出,只能找其他專家鑒定。“公司有5位專家,都是"中博"的專業(yè)人士,但都在忙,還要等一會。”等待期間,隔壁操外地口音的兩名男子與工作人員發(fā)生不快,“你們當初說是現(xiàn)金收購的,現(xiàn)在卻是放在這里賣。”他們帶來了一幅十字繡,兩人商量后決定帶回。
20分鐘后,在王經(jīng)理的帶領下,記者前往財務室交了400元鑒定費(200元一件)后,終于見到鑒定專家。
鑒定:專家連稱“好東西”
在二樓一間擺設講究的鑒定室,一位姓楊的鑒定師及一旁做記錄員的女工作人員接待了記者,王經(jīng)理一直現(xiàn)場陪同。鑒定師的桌案上,擺放著白手套、放大鏡等各類鑒定工具。
“是家里傳下來的吧。”鑒定師主動開口,招呼記者坐下。專家接過小瓷盆,用手掂量一番后說,雖然瓷盆上標注的是明永樂年間的款,但并不是永樂年所產(chǎn),他十分肯定地說:“是晚清仿明代的瓷器”,并將此盆定名為“青花花卉紋瓷盆”,吩咐一旁的工作人員記錄在冊。
專家進一步解釋,“釉面還是不錯的,花紋也是典型的明代風格,但里層的胚胎質地不行,屬于民窯瓷器,是后代仿制前朝的。雖然如此,還是有收藏價值。”
看到記者隨后拿出的瓷罐,專家嘖嘖感嘆,連稱“好東西”。在看過瓶底的落款“大清道光年制”后,他稱該瓷器年代為清末民初。對于瓷器底部“大清道光年制”的落款,是否證明為官窯的詢問,這位專家稱,“當時許多瓷器廠都是"官辦民制",雖不是真正的官窯,但用現(xiàn)在的話說是準官窯。”
見記者有點失望,他補充說,該瓷器造型獨特,雖然市面上并不少見,但如此大件、保存完好的十分少見,雖然年代不及瓷盆,但價值要比前者高許多。他將該瓷器定名為“粉彩花鳥紋帶蓋冬瓜罐”。
兩件“地攤貨”,經(jīng)過專家3分鐘的鑒賞后,甚至未借助任何鑒定工具的情況下,就將其定為晚清和清末民初的寶貝。當記者詢問價格時,專家稱,“會由估價部門的工作人員給出。”
估價:百元地攤貨估價15萬
在王經(jīng)理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位于三樓的一間小辦公室。不久后,該公司估價部門周總拿著一份“專家鑒定單”走了進來。他為瓷盆估價15萬元,瓷罐估價30萬元。
“這只是根據(jù)市場行情,給出的最低估價。”周總補充,如果放在拍賣場上,翻上好幾倍不成問題。
為了打消記者的疑慮,他指著由王經(jīng)理拿來的一本拍賣圖冊稱,公司下屬的拍賣公司去年在香港舉行的一場拍賣會上,拍出一款乾隆年間的官窯瓷瓶,“估價為300萬,結果不到10分鐘的時間以600多萬元成交”。
讓記者覺得十分不嚴謹?shù)氖牵摴編缀跞巳硕际菍<?。記者拿出隨身攜帶的一塊“玉佛”請周總把關,他稱“這是一塊翡翠,"水頭"不是很好,但可以值數(shù)百元。”待周總離去后,記者又拿出一紅木筆筒請王經(jīng)理把關,他給出的結論是,雖年代不會早于清代,但市場價可值一兩萬元,“平時看得多,跟專家接觸多了,自然看得出來。”
實際上,“玉佛”是記者三年前從街邊的一個工藝品攤上花5元錢購買的。紅木筆筒是在上星期在一家禮品店購得,價值數(shù)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