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毯收藏,曾經一度并不被收藏界重視,但隨著近年來收藏市場的發(fā)展,作為“冷門”收藏項目的古董地毯卻憑借其做工精細、色彩艷麗,完全天然的原材料和純手工的傳統(tǒng)技藝,逐漸彰顯出其極高的收藏價值,并在我省收藏界受到越來越多的收藏愛好者的青睞。“120年以上的叫‘古董’,120年以下的叫‘舊活’。”近日,甘肅省收藏協(xié)會副會長劉世杰接受了記者采訪,講述了古毯收藏緣何“冷門不冷”并分析了其鮮為人知的收藏價值:“經過時間的積累和文化的熏陶,這些古地毯早已超出了一般鋪地之物而升華成為精美文化藝術品,一塊完美的古毯所放射出藝術光芒給人的精神帶來的是無盡喜悅和享受。”
古地毯擁有巨大升值空間
與各種熱鬧的收藏項目相比,省內的古董毯收藏還在起步階段,但由于藏家對藝術品投資的逐年快速遞增,素來冷門的古董毯逐漸引起了收藏愛好者們的關注,并被熟悉、了解的專家們譽為“踩在地上的軟黃金”。而單從純天然的毛料、手紡線和純植物、礦石中提取的原料,就足以說明古董地毯的收藏價值所在,也決定了古董地毯的巨大升值空間。
據劉世杰介紹,根據目前我省收藏界的一致認識,古董毯是指距今約百年以上的手工毯,這不僅僅是指它的年代久遠,更指它在圖紋構思、色彩調配、材質選用、編織技法、保存手段等各方面所達到的最高水平。一條純手工制作的地毯,從繪圖、染線、掛經、編織到成毯后的平剪、水洗、挽穗,總共要經過數十道工序,一般耗時14至18個月才能完成,其繁復的工藝需要制作者具備出色的藝術欣賞能力、高超的手工技藝和極強的毅力與耐心。在傳統(tǒng)手工作坊,一名織工從七八歲開始就要學習相關技能,直到適婚年齡才能完全掌握整套工藝流程。
他說:“按照材質的區(qū)別來分,古董毯主要包括天然羊毛、手紡線、蠶絲3種。其中,天然羊毛毛質柔軟且富有彈性,而現代的毛線多為‘雜交羊’,羊毛質地大為下降;手紡線是手工藝人用簡單工具紡制的棉毛線,這種手紡線織成的地毯結實耐用、有韌性,紋路清晰,十分美麗;蠶絲編制的地毯質地輕薄,色彩炫目,從不同方向看會有不同的色澤。”
中國毯歷史可追溯2000多年
“一般來說,毯在中國是一種舶來品,可是中國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劉世杰向記者講述了古毯的悠久歷史:“1959年,從和田地區(qū)民豐縣出土的古代地毯殘片,便是最好的證明,它的編織方法與現在當地民間地毯編織工藝基本相似,結扣采用細致的馬蹄扣(土耳其結法),經緯密度為330道,僅比現在和田地毯經緯密度360道少30道左右。”
“在長江以南及中原地區(qū),由于夏季炎熱氣候濕潤、生活習慣等諸多原因,使許多古毯不易流傳保存。”古毯的保存、流傳因地域區(qū)別而有著明顯的劃分,對此劉世杰認為:“因為只有在氣候高寒干燥的西北地區(qū),如青海、西藏、內蒙古、甘肅、新疆、寧夏等地,古毯才得以世代相傳。從現有的地毯實物中可以看出,地毯的生產與編織圖案紋樣與材料選擇,都是和歷史的變遷與進步緊密相連的。因其精致的編織技術和圖案的富麗堂皇,成為富貴生活與地位的象征。”
古毯上的花紋多種多樣,如人物群仙、羽毛花卉、海河山川,還有少數民族精美古代建筑的樣式的則更為稀少,而其中更是蘊含、寄托了當時人們的美好愿望和祝福。劉世杰說:“古毯中的物體多是取漢字中諧音字之祥意,如‘瓶’與‘平’,取‘平安’之意,‘雨’取‘裕’,取‘富裕’之意。特別是,每塊古地毯不論物件多少,都有一個吉祥主題。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將吉祥文化演繹的活色生香,生動表現了中國古人對美滿人生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