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的英文名稱為Rock-crystal,是根據(jù)希臘文Krystallos演變而來的,其含義為“潔白的冰”,形象地刻畫了水晶清亮、透徹的外觀。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水晶是由冰逐漸演變而成的。其實,水晶是二氧化硅的晶體,與水或冰沒有內(nèi)在聯(lián)系,是地殼內(nèi)最常見的礦物。在幾百萬年前,地下的火山巖床中,由于受高溫、高壓的影響,硅與氧化合成二氧化硅,就形成了石英晶體。水晶的摩氏硬度為7度,比重為2.65,折射率為1.544-1.533,雙折射率為0.009,熔點為1713攝氏度。水晶在中國古代稱為“水精”,即水的精華,又稱為“水玉”,意為似水之玉,是一種珍貴的寶石。佛教書籍中稱水晶為“水之精靈”,認為水晶會閃爍神奇的靈光,尊稱水晶為“菩薩石”。此外,水晶還有白附、玉晶、千年冰、放光石等名稱。明代著名醫(y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述:水晶“辛寒無毒”,“治驚悸心熱,肺癰吐膿,咳逆上氣”,具有“安心明目,去赤眼,消熱腫,益毛發(fā),悅顏色”等功效。除了色澤高雅之外,天然水晶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元素,不具放射性。水晶與紅寶石、祖母綠、碧璽皆屬同六方晶系寶石,自古以來備受人們的青睞。
自然界的水晶,有時會有各式各樣的包裹物體,這些包裹物若是渾濁的“棉”或者“霧”樣,便影響了水晶晶體的透明度,影響了水晶的價值。可水晶中有一些包裹物形體奇特,顏色美觀,使水晶整體上更加具有觀賞性,也更有收藏價值。著名的含有包裹物的珍貴水晶,一是草入水晶(俗稱發(fā)晶),其內(nèi)含有金紅石、角閃石、電氣石等針狀礦物包裹體;二是彩虹水晶,含有細小氣泡或淬體充填裂隙的水晶,這些裂隙通過干涉光產(chǎn)生彩虹;三是被稱為“水膽”的水晶。所謂水膽就是水晶中有一個洞,洞內(nèi)有水,還有氣泡,轉(zhuǎn)動水晶時可以看到氣泡跑動。這類水晶有時有一個“水膽”,有時有多個“水膽”。還有一種綠水晶,含石針狀包裹物。此外,還有金紅石砂晶、碎云母砂晶、石榴石砂晶、綠泥石砂晶、高嶺石砂晶等砂晶,這些礦物顆粒在水晶體中有群體狀,也有單個狀,呈現(xiàn)出紅、綠、紫、黑、金、白等不同顏色,有時發(fā)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