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舊報紙除了賣到廢品收購站還能做什么用途呢?家住下關新民路社區(qū)的賈筱慶曾是一位上山下鄉(xiāng)過的知識青年,自稱為“揚粉”的他訂閱本報十多年,退休后,他開始用廢報紙拼貼出來了頗具藝術感的作品。
報紙每天看三遍剪下素材
挑著扁擔背著孩子晚歸的婦女;傍晚在田埂邊聊天的農(nóng)民;穿著漂亮和服的日本娃娃……在賈筱慶家里,記者看到一幅幅非常漂亮的拼貼作品,而令人難以相信的是,這些畫作的原材料都是廢舊的晚報。得知記者的工作單位,賈筱慶感覺相當親切,他告訴記者,家中訂閱《揚子晚報》有十年了,算得上是正宗的“揚粉”。
不過,跟其他讀者不同,他不但從《揚子晚報》上獲得信息,還每天從報紙上獲得素材。賈師傅告訴記者,每天他都會把報紙讀上三遍。“第一遍大概總覽一下標題,第二遍自己把想看的內(nèi)容仔細看了,第三遍則是將自己覺得可能會有用的漂亮圖案剪下來,放進自己的素材庫。”
記者看到,賈師傅家中有幾個紙箱子,裝的都是他從報紙上剪下來的“素材”。跟一般人剪報收集一篇篇文章不同,賈師傅剪下來的既有圖片也有廣告,有的是一整幅,有的僅是一小塊。賈師傅告訴記者,自己選擇素材一般是以顏色和圖案是否好看,是否有特點為標準。
曾當知青偏愛農(nóng)村題材
賈師傅創(chuàng)作的很多都是農(nóng)村題材的作品,比如一幅配色頗為典雅的貼畫上,是兩個人推磨勞作的場景;另一幅畫上,描繪的是幾位農(nóng)村婦女在稻田邊聊天的場景,此外,還有秋季豐收大家慶祝的場景。
揚子晚報記者了解到,偏愛農(nóng)村題材與賈師傅七十年代上山下鄉(xiāng)的經(jīng)歷有關。他告訴記者,1975年自己從南京城來到六合農(nóng)村,在這段時間,他白天跟農(nóng)民一起勞動,晚上則留給了興趣愛好——繪畫,經(jīng)常是在煤油燈下畫圖,而正是因此,他喜歡把白天的所見所聞放到畫作中。一幅名叫《歸》的作品中看到,細致地描繪了幾個挑著擔子晚歸的農(nóng)民,微躬脊背的身影顯出勞動的辛勤,但臉上剪影一般的表情是深邃而滿足的,濃郁的鄉(xiāng)村氣息中透露出幾分淳樸和溫暖。
賈師傅告訴記者,當年知青下鄉(xiāng)的時候,因為自己這個繪畫和制作的才藝,還被房東一個小學校長看中,到學校里當了一段時間的美術老師。在賈師傅家,他現(xiàn)場給記者表演了如何用報紙拼貼畫。首先在紙上畫好圖案,然后確定配色和圖案,從自己的素材庫里尋找合適的色彩,將其剪成合適的大小和形狀,在剪好的圖案后貼上雙面膠,然后再在一張白紙上對照著最初畫好的圖案進行拼貼,很快,一個歪戴著帽子的小男孩便躍然紙上了。
親戚朋友常來問他要
賈師傅告訴記者,自己當初會想到用報紙做素材,也是無意之舉。最初他主要在鋼板等金屬材質(zhì)上作畫,這幾年這些原材料都在漲價,而報紙是比較廉價的材料,但是色彩卻非常豐富,這些年材質(zhì)也多有變化,成為很好的素材。
對于賈師傅作的畫,親戚朋友都很喜歡,裝修了房子后經(jīng)常到他這邊來要,拿回家裝點家居。曾經(jīng)有一對小夫妻要出500元購買他的作品被婉言謝絕。只因為他做這些純粹是愛好,沒有任何商業(yè)目的。(新華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