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周海濱、王永珀、王彤……這些名字球迷耳熟能詳,他們均來自同一個地方——山東魯能足校;與此同時,魯能足校的8屆高中畢業(yè)生中,本科升學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
1999年,山東魯能泰山足球學校(魯能足校)在山東濰坊市坊子區(qū)的一個舊電廠區(qū)應運而生。
14年風風雨雨,魯能足校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驕人的成績:向各級別國家足球隊輸送隊員77人,向中超、中甲、中乙足球俱樂部輸送隊員141人;魯能足校還奪得全國U13—19青少年足球比賽冠軍39項,獲得4項國際青少年足球邀請賽冠軍。魯能足校的成功之處何在?又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
出國比賽是常事,青訓投入有保障
魯能足校的天津少年金健,雖然今年只有12歲,但經歷卻相當豐富。他不僅參加過與國內一線俱樂部后備梯隊的比賽,也曾在韓國與國外知名球隊的同年齡段球員同場競技。就在最近,他還和隊友們一起去葡萄牙、西班牙學習交流。
對于魯能足校的孩子們,參加國際比賽一點都不新鮮。自上世紀末起,魯能足校在國內率先實行單年齡段組隊模式,選派隊伍出訪15個國家的30余家知名俱樂部。7月28日,“魯能·濰坊杯”國際青年足球邀請賽拉開戰(zhàn)幕,這項賽事由魯能足校創(chuàng)辦,已舉辦了6屆,不僅是魯能青訓的一種方式,更成為青年足球的一項品牌賽事。
“現在足校無論是基礎設施,還是培養(yǎng)方式,都有很多國外優(yōu)秀俱樂部的影子。”魯能足校校長董健說,足校一直借鑒、吸收世界青少年球員培養(yǎng)的先進經驗,歐洲足球專家可可維奇、弗蘭多、佐蘭和巴博薩先后在魯能足校擔任總教練,制定訓練大綱、對中方教練進行定期培訓。董健清楚地記得,剛來足校不久的外籍總教練發(fā)現球員跑早操,曾當即要求取消。“他說不符合運動員成長的規(guī)律,我們完全認可。”
“魯能青訓的成功,離不開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在采訪中,許多人都提到國網山東省電力公司對足校的支持。魯能足校副校長李學利說,足校每年收取的四五百萬元學費,遠遠抵不上動輒上千萬元的運營費用,之間的差額便需要山東省電力公司來保障。
把足球交給孩子,把文化教給孩子
上午文化課,下午訓練,晚上還要上自習,這就是阿卜都肉蘇力·阿不都拉在魯能足校一天的生活。2011年8月,他從新疆伊犁轉入魯能足校,今年7月完成全部小學課程。
凡是進入魯能足校的孩子,以小學三年級為起點,可以在這里一直完成高中階段的教育。教授文化課的27名教師,全部來自師范學院,其中80%以上具有中級以上職稱。走進教學樓,教室里的孩子們神情專注,完全感受不出這里與普通學校有任何的差別。
阿卜都肉蘇力·阿不都拉并不太喜歡文化課。下午一到了球場上,阿卜都肉蘇力·阿不都拉就變成了一只勁頭十足的“小老虎”。帶球過人、傳球射門,動作干脆利落。在球場中間站著的教練員唐曉程,曾是魯能泰山俱樂部著名的一匹“快馬”。也是在阿不都拉這個年齡,唐曉程進入了體工隊練習足球,那時他更多追求的是訓練,并不注重文化課的教育。“完全不像現在魯能的青訓,注重發(fā)展孩子在足球方面的天賦,還讓他們有禮貌、有修養(yǎng)、有文化。”唐曉程說。
粗略估算,魯能足校一個年齡段的隊伍中能夠成為專業(yè)球員的不過30%到40%,剩余60%以上的孩子面臨出路問題。為此,魯能足校確立了人才培養(yǎng)的3個方向:首要的是培養(yǎng)職業(yè)化球員;其次是不能走職業(yè)化的大部分學生,送入大學深造;再就是開設職業(yè)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一技之長。建校14年,魯能足校的8屆高中畢業(yè)生中,有172人通過單招、高考等方式考入浙江大學、山東大學、北京體育大學等高等院校,本科升學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
“學習和踢球是完全同步的,要想踢球先做人,中國球員必須要有文化,不然到一定年齡之后,很難理解一些事情。”教練員尹德強坦言,自己在職業(yè)生涯中最大的感悟,就是中國球員與國外球員在文化水平上的差異,必須努力改變社會上“進足校就是為踢球”的觀念。
缺學員,更缺優(yōu)秀的教練
近年來,中國足球的大環(huán)境愈加“惡劣”,魯能足校也受到影響。最為直接的體現,便是招生難題。目前,魯能足校在校足球學生320人,遠低于高峰期500多人的規(guī)模。
魯能足校辦公室主任于國立表示,國內足球熱不斷降溫,很多家長不再愿意讓孩子進入足校學習。“招生困難的現象的確存在,而且國內一些俱樂部也在發(fā)展自己的足校,尤其是好苗子的競爭越來越激烈。”
進入魯能足校的學生,或是自主報名,或通過觀察比賽、球探盯梢等方式被選入。而像周海濱、王永珀等優(yōu)秀的隊員,多是教練員外出觀察比賽后選拔而來。不過,隨著各地足協(xié)和體育局對一些賽事的重視,這種選拔方式的難度越來越大。
從2009年開始,魯能足校把目光轉向構建自己的苗子選拔網絡,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足球校外人才輸送基地。目前,魯能足校已在山東省內及新疆、廣東等足球運動開展較好的省份建設基地16個、隊伍30余支。除為簽訂協(xié)議的學校提供了訓練裝備和訓練器材外,魯能足校教練員還要為簽約學校制定訓練計劃,每年至少到簽約學校指導隊員訓練兩次。近3年來,這些基地向魯能足校輸送苗子隊員66名。
不過,目前最讓董健和同事們憂心的,還是優(yōu)秀教練員的匱乏。盡管魯能足校集聚了一些優(yōu)秀教練員,但畢竟不多。“很多基層教練員都是從一線球隊退役的,以前怎么被教的,現在依葫蘆畫瓢,理論水平不足。而且基層教練員付出的多、待遇卻低得很,這支隊伍如果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就算花再多的錢,中國足球也不會有好的效果。”董健感嘆。(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