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胡蝶
“我做這個,純粹是出于自己的愛好。”10月16日,在丹鳳縣商于古道文化創(chuàng)意孵化園,丹鳳面花非遺傳承人張廣新指著玻璃展柜中各種活靈活現(xiàn)的面塑作品對記者說。
面塑,是指以面粉、糯米粉、甘油或澄面等為原料制成熟面團后,用手和各種專用塑形工具,捏塑成花、鳥、魚、蟲、景物、器物、人物、動物等具體形象的手工技藝,俗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面人。張廣新作為丹鳳面花非遺傳承人,不僅在面塑藝術上具有很高的造詣,還作為代表參加省、市、縣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并取得優(yōu)異成績,受到眾多人的關注,被大家親切地稱為丹鳳“面塑張”。
今年32歲的張廣新從小就喜歡繪畫、剪紙,上高中時,他在一本《中國美術》雜志里看到第一代面塑大師湯子博的面塑作品,為之傾倒。從那時起,他就沉迷于這門神奇的民間藝術。
張廣新曾經是一名幼兒園老師。2016年4月,他在網上了解到了山東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面塑藝術家何曉錚,經過多次電話聯(lián)系,決心拜其為師。他辭去幼教工作,專程去山東濟南,進行了為期1個多月的系統(tǒng)專業(yè)學習。
“剛開始接觸這一塊兒,就是做什么都不像,做什么都很困難,即便是早上老師給你講解、示范了一遍,到了晚上你自己去做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真的比較難。因為結構、比例、顏色啥的都需要你自己去學、去掌握。剛開始的三天,完全不適應,做的東西不像,比例也不對,也沒有表現(xiàn)出應有的氣質、精氣神,有的時候都做到晚上十一二點了,才把那點任務完成。第二天去找老師,老師會針對問題,給你認真地講。到后面,困難慢慢變少,因為熟能生巧。”張廣新回憶道。
在山東濟南,張廣新和師兄師姐參加過“非遺進校園”的活動,教初高中的孩子做面塑手工。從濟南回來之后,張廣新的家人反對他做面塑。他就自己一個人偷偷摸摸在房間里悄悄地練習,利用空閑時間做。“其實我去濟南學習之前,家人就強烈反對。”張廣新說,“真的是我對面塑的熱愛,激勵我克服了這一切困難。”
張廣新現(xiàn)在很少做傳統(tǒng)的關公、侍女、古代場景等面塑作品,他做得最多的是卡通作品。“傳統(tǒng)作品最基本的就是人物的感官、身體比例要協(xié)調,衣褲、鞋子花紋要流暢,最好還要做出人物的精氣神。”他拿出了自己的作品《關公》和《豬八戒》說道,“這些比較貴,基本都在200元以上,欣賞的人少,買的人也少。”他把插在竹簽上那種卡通形象作品和一些玩具配件機芯、輪子等用面或者泡泡泥搭配在一起,做成一個比較漂亮完整的玩具,既可以欣賞,也可以讓小孩子玩。“它們很便宜的,最便宜的只需五塊錢,孩子們很喜歡。”他說。
張廣新的面塑作品基本上可以存放三五年,有的甚至可以存放十年、二十年,不霉變也不被蟲蛀,因為里面加了防腐劑,所以是完全不能吃的。像他的作品《關公》和《豬八戒》那種帶透明罩子的,保存時間更長,因為已經完全密封了。
作為面花非遺傳承人和面塑愛好者,張廣新經常去陜師大接受相關教授進行的理論知識方面的培訓,也去一些面塑培訓基地,看別人怎么做,和不同地方來的人交流學習,提高自己的眼界和技藝。
“未來想往培訓方向走。”張廣新說,“我很喜歡孩子,喜歡教他們做面塑手工,這門民間藝術需要發(fā)揚和傳承。甚至以后,我想咱們也可以有自己的‘非遺進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