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為奶奶做飯
張妮為患病的奶奶喂飯
給奶奶洗腳是張妮最開心的事
商洛日報訊(趙曉翔 廖娟)10年前,洛南縣永豐鎮(zhèn)年僅9歲的女孩張妮先后失去了父母。10年來,張妮一邊艱難上學,一邊悉心照顧半身不遂、且患有癲癇疾病的奶奶,她的赤誠孝心感動了很多人,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日前,張妮的事跡已被推選上報中央文明委,進入央視“最美孝心少年”候選人名單。
與奶奶相依為命
6月22日下午,天下著小雨,筆者來到了位于洛南縣永豐鎮(zhèn)楊村一組的張妮家。我們看到祖孫二人住在一座有些陳舊的三間土房內(nèi),院落雖然有些破舊,屋內(nèi)也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但卻打掃的干干凈凈,室內(nèi)物品也擺放的井井有條,鍋臺簡單潔凈。在東側(cè)一間光線有點昏暗的房間土炕上,我們看到,張妮正側(cè)坐在土炕邊沿給臥病在床的奶奶霍琴娃一勺一勺地喂著米粥,還不時地用毛巾幫奶奶擦著嘴角。
“妮妮這娃命苦的很,3歲時她那有點傻的媽就離家出走了,再也沒回來,娃5歲時我又成了半偏子(半身不遂),左腿麻木,走路不方便,娃9歲時他爸又得肺癌不在了,原本一個好好的家,就只剩下我和娃了。”說著,66歲的奶奶霍琴娃眼淚止不住流了下來。她說,這些年全靠孫女張妮一邊上學一邊照顧我,可苦了娃啦!
9歲,對一個孩子來說,本該是享受家庭溫暖和呵護的年紀??墒羌彝サ牟恍?,卻讓幼小的張妮過早地承擔起了家庭的重擔,當別的孩子還在父母懷中撒嬌時,小小年紀的張妮已懂得照顧奶奶,幫奶奶洗衣做飯、提水掃地了,不幸的童年生活讓張妮過早體味了貧苦生活的艱辛,也體會到了親情的溫暖與可貴。為了換取家庭日常開支和張妮上學的費用,奶奶拖著病秧秧的身體,干些力所能及的農(nóng)活、幫別人做點小事賺點零用錢,日子一天天艱難的度過,可這樣的生活僅僅維持了一年。奶奶的癲癇病開始間歇發(fā)作,發(fā)病時會突然倒地,全身抽搐,滿嘴血沫,不省人事。因為疾病,奶奶再也干不了活,也換不來零用錢了,她們的生活更加舉步維艱,苦難重重,有時甚至連吃飯都成問題,多虧村里的好心人和親戚總是時不時的接濟她們,讓她們的生活得以勉強維持。
悉心照顧患病奶奶
面對躺在病床上滿頭白發(fā)、面容憔悴的奶奶,張妮眼里含滿了淚花,她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學習,一定要盡自己最大努力照顧好奶奶,讓奶奶生活的更好一點。
在采訪中,我們被這個外表看似柔弱但內(nèi)心卻堅強樂觀的女孩所打動。張妮說,從她上小學三年級起,不管春夏秋冬,還是嚴寒酷暑,她每天堅持早上五點鐘起床,有時學習任務(wù)重時,她會起的更早些,經(jīng)過簡單洗漱后,就開始早間的勞動了,先是輕手輕腳地給熟睡的奶奶蓋好被子,然后提著水桶到一里外的水井里提水,由于當時自己力氣太小,每次只能提半桶水,得來回五、六趟才能將家里的水缸裝滿。有一年冬天,在提水的過程中,由于天太冷路上結(jié)了冰,自己不小心重重的摔了一跤,桶里的水全部灌到了棉襖和棉褲里,冰冷刺骨的感覺讓她忍不住委屈的大哭起來,可想到病床前的奶奶還等著自己,她咬緊牙關(guān)還是站了起來。每天,張妮提完水后,就開始打掃屋里衛(wèi)生,給奶奶燒火做飯,給奶奶喂飯喂藥……,有時時間緊了,甚至連飯都顧不上吃,就背上書包飛快地趕到學校,每當放學鈴聲響起,張妮一定會第一個沖出教室。除了學習,照顧奶奶的飲食起居幾乎成了張妮生活的全部,她的幼年便是在這樣的忙碌辛勞中一天天度過。
不知不覺中,張妮漸漸地長大了,奶奶卻越發(fā)蒼老,癲癇發(fā)病頻率也越來越高,有時甚至躺在床上不能動彈。張妮進入中學后,學校離家遠了,但她卻依然堅持每天跑五六里路回家照顧奶奶,上學前把奶奶吃的、喝的準備好,把藥品放在奶奶床邊,放學后又匆匆趕回家,還把自己一天在學校發(fā)生的高興事講給奶奶聽,看到奶奶笑了,張妮的心里比灌了蜜還甜。
張妮在自己的日記里這樣寫道:“雖然我的生活苦了點、窮了點,學習生活條件也不像別的孩子那樣優(yōu)越,但有奶奶的疼愛,鄉(xiāng)親們的關(guān)心,我感覺自己其實很幸福……。奶奶是我的主心骨,我更是奶奶的依靠,我們兩人猶如一首進行曲,是奶奶把握著生活的主旋律,我則如同跳動的音符,讓苦難的生活也能彈奏出美麗動聽的旋律。”
女孩有個大學夢
16歲時,學習成績優(yōu)異的張妮順利地考入了高中,但卻要到離家20里外的永豐中學上學,加上繁重的學習任務(wù),張妮一周只能回家一次,這讓她感到很苦惱,內(nèi)心很矛盾,她怎么會忍心丟下奶奶,她想要放棄上學。但卻遭到了奶奶的極力反對:“孩子啊,這么多年的艱辛我們都熬過來了,奶奶沒事,有你王花娥奶奶陪我,你就放心的上學去吧!你一定要好好學習,奶奶還要看著你上大學哩!”聽到奶奶的話,張妮飽含著淚水來回到了學校,而她學習卻更刻苦、更勤奮了。“一定要堅強,一定不能向生活低頭”,張妮總是這樣不斷的告誡和激勵著自己,由于張妮學習努力,她的學習成績在校一直名列前茅,我們衷心希望張妮早日實現(xiàn)自己的大學夢!
張妮說,她在上高中期間最盼望的事就是學校放假,最高興的事就是回家陪奶奶。每次放假,張妮都會迫不及待的趕回家,先是給奶奶梳頭洗臉、洗腳擦背,然后把把奶奶褪下的衣服、床單被罩進行清洗,最后把家里打掃的干干凈凈,當然還要給奶奶做好吃的飯菜,忙完這一切,張妮把自己的學習情況全部匯報給奶奶聽,并詢問奶奶的飲食健康狀況,給奶奶說些寬心話、講些好聽的故事。每次回家,張妮都要用自己平時省下來的錢,給奶奶買些蛋糕、香蕉、麻花等吃的,但面對這些“好吃的”,祖孫兩人卻總是推來讓去,誰都不肯先吃一口,為了不讓孫女給自己亂花錢,奶奶每次都故意對張妮說:“這些東西沒啥好吃的,你以后別再買了。”
這些年,因為有了國家政策的扶持和幫助,婆孫倆經(jīng)濟上寬裕了許多,日子還算過得去,但奶奶的日漸加重的病情卻讓張妮很揪心。
孝心感動身邊人
“這些年,縣上、鎮(zhèn)上、村上都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助,縣民政局每月都給我們發(fā)一些救助金和補貼,過年過節(jié)鎮(zhèn)上領(lǐng)導有時也來看看我們,給我們送些米面油,鄉(xiāng)親們也經(jīng)常幫我們干些農(nóng)活和照顧奶奶,我真的很感激!”張妮說,奶奶被縣民政局認定為五保戶,自己也被認定為孤兒,政府每年給他們4千多塊錢資助,去年還給了1萬塊的孤兒資助金,靠這些錢基本上就夠她們的祖孫倆生活了。
張妮告訴我們,這些年也多虧了村里的老支書張自治爺爺、鄰居王花娥奶奶、外婆一家人和村里的一些好心人,每年農(nóng)忙時,張自治爺爺和村里的好心人都幫她們下地干活,幫忙收莊稼,自己上學時也是張爺爺定期給她送饃、送菜、送錢。平時她不在家時,都是鄰居王花娥奶奶幫她照顧奶奶,奶奶發(fā)病時也是她一直陪在奶奶身邊。張妮說,從小到大,如果是沒有這些好心人的幫助,她和奶奶就不可能生活的這么好,自己也不可能上完高中,她真的很感謝這些好人,一定要好好做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報答這些曾經(jīng)幫助過她們的人。
“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長大了,憑自己的能力可以撐起這個家,如果我能考上了大學,自己走到那里就把奶奶帶到哪里,萬一考不上了,就回家好好伺候奶奶。”張妮這樣打算著。
10年來,張妮悉心照顧奶奶的孝心事跡影響了身邊許多人,人們對這個花季女孩的善良堅強無不充滿贊許和感動,她把原本該屬于自己快樂幸福的童年和少年時光無私地獻給了漫長的孝老愛親之路,她是孫女,卻勇敢地替父母承擔起贍養(yǎng)老人的義務(wù),她是弱者,卻用自己柔弱的身軀扛起了生活的重擔。未來的路依然漫長,但張妮卻毫不畏懼,她堅信只要自己不懈努力,敢于面對人生,就一定會收獲到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