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劉立勤)空閑的時候,我喜歡到電信局門口遛遛。哪里有一個書攤,我喜歡看書攤上有沒有我喜歡的書,也喜歡和賣書的老李拉呱幾句閑話。
老李好像是陜北人,亦或是山東人,我記不清了,只記得他說著一口外地話。幾十年都沒有改變他的鄉(xiāng)音,幾十年也沒有改變他的行當。幾十年里,他都用那外地話賣著外地進來的花花綠綠的書。
老李賣的書主要是期刊雜志,有文學(xué)雜志,有娛樂雜志,有兒童雜志,也有報紙之類的,什么掙錢就賣什么。從他書攤雜志的多寡,能夠看出文化的流行。上世紀八十年代是文學(xué)雜志一統(tǒng)天下,夾雜著《知音》《家庭》之類的娛樂雜志;世紀交替前后,文學(xué)雜志讓賢了,《知音》《家庭》《讀者》等占據(jù)了主要的位置;后來呢,《故事會》《上海故事》一類的雜志又占領(lǐng)了大部分的地方,《知音》《家庭》又靠了邊。
認識老李的時候,大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那時候我高中畢業(yè)不久,剛剛在一個鄉(xiāng)村小學(xué)當代課教師。那是一個饑饉的年代,那也是一個火熱的年代,那也是一個充滿激情和理想的時代。那時候還是比較窮,記得我一個月拿到手的工資只有十三塊五毛錢,可是我卻喜歡讀書。一年總有幾次,我會騎著自行車專門到縣城買書。
那時候縣城不大,卻有十多家賣書的。有的是書報亭,有的是店鋪,只有他在郵電局門口擺了一個書攤。別人家的書大多高高的掛在墻上讓人仰望,只有他的書擺在那里讓人挑選閱讀。
他訂的雜志很全,當時流行的雜志好像都有,《當代》《十月》《譯林》什么都有。老李書攤的人很多,我在翻閱那些雜志時,忍不住圪蹴在他的書攤前看起來,他也不催促,偶爾還會把自己的小凳子讓我坐著看。坐著看書的感覺真好,我就像饑餓的漢子走進了免費的餐廳,大口朵頤而不知羞慚。
可太陽終歸是要西下,我也終歸是要回家的。專程進城為了買書,而我又沒有多少錢,每次只能是買上三五本書。常常是把書拿在手上,才發(fā)現(xiàn)錢不夠。正在尷尬之際,老李說,你先拿走吧,下次來了再補上。其實,老李那時候并不認識我,我也不知道下一次是什么時候,我還是把把書拿走了。
現(xiàn)在回想起來亦覺得赧然,大小伙子窮得連幾本書都買不起。不過我也佩服那時候的自己,阮囊既就是那樣的羞澀,我也會節(jié)衣縮食用來買書。如今生活已不再艱辛了,我已經(jīng)很少進書店看書買書了。想來真是汗顏。
后來,我也來到縣城工作,縣城繁華了許多,高樓林立車水馬龍,可城里的書攤已經(jīng)所剩無幾了。書店萎縮了,原來的報刊亭全部拆除,原來賣書的門市部要么改行賣了煙酒,要么賣了時裝,有的甚至改作了發(fā)廊,有的改賣教輔資料,專門賣雜志的書攤只有老李一家了,老李的書攤算得上是縣城里一個風(fēng)景了。
我以為老李的生意會好了,可老李說生意越發(fā)的難了。老李本來有兩張床的書攤,后來只有一張床了,文學(xué)雜志的時代一去不復(fù)返了,娛樂雜志也江河日下,只有《讀者》《故事會》還在茍延殘喘。熟悉的成人越來越少,只有一些上學(xué)的孩子來買。
我也很少掏錢買書了。不過,我上班下班的時候,喜歡到老李的書攤看看,喜歡和老李說說閑話。遇上喜歡的雜志也買一本兩本,更多的時候把老李的雜志拿回家里看。有時實在不好意思了,就多買幾本,老李急忙善解人意地說,看完了就放我這里寄賣,又給了我一個看白書的機會。
老李日漸的老了,老李的書攤還在堅守。老李擔心那些個孩子沒有地方買書看。偶爾談起上世紀八十年書攤的興盛,老李說,不知道人們?yōu)槭裁床蛔x書了。我也不知道,只知道老李訂的雜志越來越少,有些很好的雜志干脆也不訂了。
老李終究是老了,癸巳年冬天,老李不見了,老李的書攤也不見了。問及熟悉的朋友,說是老李病了。期盼著老李的病能好起來,期盼著老李的書攤再擺起了。期盼了一個冬天,期盼了一個春天,也不見老李好起來,心中就有了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