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盧海娟)貧窮的世界里,最不缺少的,就是泥巴。
泥巴可以種莊稼養(yǎng)活我們的微命,泥巴可以在草木的支撐下站起來化身為廬,給我們遮風(fēng)擋雨,當(dāng)然,泥巴也可以像慈祥的祖母相伴我們貧瘠卻并不缺少樂趣的童年。
鄉(xiāng)下的房子離不開黃泥,所謂窗臺也不過是黃泥上鋪一塊木板,屋子里到處都會看到裸泥。每一個蹣跚學(xué)步的孩子幾乎都扶著窗臺吃過那里的泥巴。
我親眼看到小弟弟扶著窗臺搖搖晃晃,塞到嘴里的黃泥被口水和得生機勃勃,涂滿了嘴巴和圓嘟嘟的臉,我驚愕不已,飛跑著向母親報告,母親忙得一塌糊涂,全不把小弟吃泥巴的事放在心上,還順便告訴我:“你小的時候,吃的比他還多,哪個小孩沒吃過泥巴!”
吃就吃了吧,彼時我也愛泥巴,準(zhǔn)確地說是愛上了顆粒細小的泥沙。我常常帶著小弟弟把泥沙捧起來恣意揚灑,因為不懂風(fēng)的流向,一捧逆風(fēng)的泥沙便全部飛回來,鉆進頭發(fā)里、衣領(lǐng)里、嘴巴里和眼睛里,迷了眼睛的孩子,只能哭叫著回家找媽媽。
最先接觸的真正與泥巴有關(guān)的游戲叫“尿炕”——把細碎的泥沙攏做一堆,中間插一根小木棍,參加游戲的孩子依次從泥堆周圍摟一捧沙土。循環(huán)進行,土堆越來越小,木棍得不到支撐,搖搖欲墜,此時,誰摟泥沙時讓木棍倒下來,誰就被判定為“尿炕”,小伙伴們必然要大叫著嘲笑他一次,仿佛他真的“尿炕”一樣。
過家家是萌娃們愛極了的游戲,鄉(xiāng)下的孩子也不例外。只是,鄉(xiāng)下的土話稱之為“擺菜碟”——貧困的童年里,就算是豁了口的粗瓷碗也不可以拿來當(dāng)玩具,所有的玩具都來自泥土:細沙是米飯,稀泥是羹湯,土丘為桌子,中間稍凹的石片為碗為盤,再采幾棵野草,捉兩只蜻蜓,也就有肉有菜了。幾個孩子相互分派了角色,各做各的事情。
“擺菜碟”的游戲一玩就是大半天,直玩得滿頭滿臉的塵,衣服褲子上全都是灰土。大人見了,就算不被暴打一頓,也得被大罵一番。但那些塵飯涂羹的樂趣,沒有玩過泥土的人,永遠都體會不到。
男孩子們最喜歡的,還是河邊的泥巴。每到夏天,他們就把自己脫得赤條條,整天流連在小河邊。扎猛子,摟狗刨,站在河邊的土丘上往河里跳。有時洗得冷了,就齊刷刷蹲在河邊挖彎彎曲曲的地道,或是筑一個養(yǎng)魚池,壘一座想象中的小房子。那細軟的泥巴是“扶不上墻”的,孩子們用手拍了又拍,拍得滿身滿臉的泥點子,正干得高興,不想愛惡作劇的孩子偷偷侵入,一腳踏過來,你踢了我的地道,我踩了你的池塘,出壞主意的孩子得意地哈哈狂笑,極為用心的孩子氣得哇哇大哭,推推搡搡中,大家全都稀泥滿身,污濁滿臉,索性把那細軟的黑泥涂滿全身,變一個黑小孩做足各種鬼臉之后,大家相繼爬上最高的土丘,縱身跳入清澈的小河。
河邊上,最受男孩子歡迎的還有“摔炮”的游戲。揪一團和好的泥巴,揉勻了,團成一個球。把泥球中間部分掏出來,一直掏成碗狀,再仔細地把“碗底”捏得很薄很薄,把“碗口”四周捏得平齊。
“泥碗”做好了,小心托在手心上。找一塊表面平整光滑的石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翻轉(zhuǎn)手掌,使得“碗口”朝下,“泥碗”猛力扣向石板,此時只聽“啪”的一聲,薄薄的“碗”底早被爆的泥星飛濺。
“放炮嘍——”伙伴們跳著腳齊聲助威。也有用力用得偏了,或是“泥碗”做得不夠精致,只聽得喑啞地“噗”的一聲——這是個啞巴炮,是個臭子。但小伙伴們?nèi)匀粫笮Α?br />
每一個來自農(nóng)村的孩子都曾經(jīng)這樣相伴泥土,沿著泥濘的路摸爬滾打,一路蹀躞地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