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嘉德2003年春拍,一把唐“九霄環(huán)佩”琴,以346萬元成交,創(chuàng)造了當時中國古琴拍賣的世界紀錄;同年11月,王世襄藏唐“大圣遺音”琴以891萬元成交。此后,北京匡時、北京永樂、北京保利、西泠印社等內(nèi)地拍賣公司不斷上拍古琴,甚至舉辦專場,古琴的價值也逐漸彰顯。近幾年,古琴的價格更是從十萬、百萬、千萬級別跨入了億元門檻。不斷刷新的成交價格讓藏家逐漸認清了古琴所潛藏的“爆發(fā)力”。
文人儒雅風范的標志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4000余年。據(jù)《史記》載,古琴的出現(xiàn)不晚于堯舜時期。本世紀初為區(qū)別西方樂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個“古”字,被稱作“古琴”。
古琴主要由弦與木質(zhì)共鳴器發(fā)音。創(chuàng)始之初,它同瑟與玉磬,被列為堂上之樂。它的音韻深邃蒼遠、空靈飄逸。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tài),位于“琴、棋、書、畫”四藝之首,一度成為文人墨客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媒介。
關(guān)于古琴的產(chǎn)生,有“昔伏羲作琴”、“神農(nóng)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等說??刹槐乇M信,但卻能進一步印證古琴的悠久歷史。據(jù)文獻記載,先秦時期,古琴除用于郊廟祭祀、朝會、典禮等雅樂外,一度還盛興于民間。《詩經(jīng)·周南·關(guān)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說明在春秋時期,古琴在民間已是非常普遍的一件樂器。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簫撫琴、吟詩作畫、登高遠游、對酒當歌成為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寫照。古琴以其蒼遠飄逸、蘊藉空靈之音詮釋著中國傳統(tǒng)厚重的文化底蘊和特立獨行的文化品格。春秋時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東漢蔡邕曾編輯古琴名曲集《琴操》,更自炊火中救取梧桐木制名琴“焦尾”,美名流傳后世。魏晉“竹林七賢”之一嵇康臨刑索琴,“目送歸鴻”撫《廣陵散》,所謂“千古絕唱”,不勝唏噓。唐代文人劉禹錫則在《陋室銘》中勾勒出一幅“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淡泊境界。
當演奏從技能變成一種文化的時候,古琴的角色也逐漸從演奏樂器發(fā)展成一種能夠體現(xiàn)文人儒雅風范的標志。
拍賣市場上天價迭出
自20世紀90年代拍賣初期,古琴便出現(xiàn)在拍賣會上。1995年,中國嘉德明萬歷的“紫漆琴”以17.6萬元人民幣成交。2000年至2003年春,古琴拍賣市場處于初步發(fā)展階段,市場行情起伏不大。2003年秋,古琴市場行情一度上升,但卻因存世古琴稀少,接下來在市場上鮮有出現(xiàn),沒有形成系列拍賣。
當2003年11月7日,古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之后,古琴又重回人們的視野之中。古琴藝術(shù)展覽和古琴演奏等活動激增,也進一步促成了古琴市場的再度興起。
到了2009年,古琴的收藏價值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其中,明代“月露知音”琴以2184萬元在中國嘉德成交,而晚唐“太古遺音”琴也以2072萬元在北京匡時拍出。
進入2010年后,古琴拍賣更是天價迭出,風光無限。特別是北京保利5周年秋拍中,一件北宋宋徽宗御制、清乾隆帝御銘的“松石間意”琴,以1.37億元的天價成交,中國古琴首次突破億元大關(guān)。該琴之所以能以高價成交,除了古琴本身所具備的收藏價值外,更重要的是因為該琴除了宋徽宗御制外,還有乾隆皇帝的御題。錦上添花,身價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