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住在城市的所謂新區(qū),最大的缺憾就是看不到當?shù)氐奈奈?,要看也只能去博物館新館,如果想看那些仍存在我們生活當中的文物,恐怕就必須去舊城,有時候去舊城看到的也只是經(jīng)過翻修改造甚至拆毀重建的“一條街”或者一小片“老城區(qū)”。
記得有一次去山東某城市出差,我住在新區(qū),巍峨的機關(guān)大廈、寬闊的八車道再加大片的草坪,這種地方很難說是城市,因為一到夜晚除了街燈就是街燈,大劇院和博物館雖然蓋在了新區(qū),但晚上來看戲不方便,白天來參觀博物館也不方便。我問幾處著名的文物古建的地址怎么走,回答說,都在舊城,太遠了,破破爛爛,沒什么看的。
前些年,在城市化中,在舊城改造中,文物的保護幾乎都成為建設的焦點,在開發(fā)商的強勢下,在改善城市生活的口號下,在有關(guān)部門的明里暗里支持下,能幸存下來的古建筑不多,有的被曝光后,最好的挽救方法就是“原汁原味恢復”,或是來個“整體遷移”。其實,誰都明白,文物被毀后再無“原汁原味”,“整體遷移”后,文物就離開了歷史生活的產(chǎn)生地點,失去了原有的文化記憶環(huán)境,其文物價值必然大打折扣。
在拆毀真文物的同時,興建假古建曾經(jīng)成為一時風尚。假古建常常是在拆毀、蕩平古建筑的基礎上另外新蓋,說是蓋得一模一樣,甚或還要超過那些已經(jīng)破敗不堪的古建筑,可是,無論你蓋得如何像模像樣,怎樣具有專業(yè)水準,但這還是假的,假的除了商業(yè)用途以外,是沒有文物價值的。許多地方仿制古建的“一條街”,盡管建成后熱鬧非常,人流涌動,但這與文物無關(guān),是餐飲和購物的效應,只是文物的原來地點比較好,于是成了商業(yè)開發(fā)的目標,打著個文物的幌子罷了。
文物的保護,不只是那些宮廷深院,也不只是遠在山嶺的陵寢和廟宇,還有更多的文物就活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是居住的房屋、先人的祠堂,是牌坊是匾額是石獅或是舊時的衙門,而這些更容易受輕視,最容易被毀棄。仍在使用的這些文物,雖然有的破舊殘敗,有的需要用電、用水、取暖等方面的改善,但完全可以修舊如舊,就如世界上很多地方做到的那樣,不必拆了再建。
在城市化的大潮中,在房地產(chǎn)的開發(fā)中,已經(jīng)有數(shù)量可觀的普通文物被毀棄,保留的只是那些帶有標志性的文物。而對一座文化古城而言,保護文物應該不分級別,而文物也應該無處不在,隨處可見,并且居民就生活在其間,只有這樣才能留住我們的歷史記憶、延續(xù)我們的文明血脈??扇缃穹吹故且粌勺奈锕铝懔愕貖A雜在高樓大廈的密林里,成了不倫不類的建筑,從中看不出什么根脈的記憶,更無法讀出厚重的歷史。
拆毀舊文物,大建假文物,常常有一種指導思想,就是讓城市變得新、變得亮。其實,又新又亮的城市在世界各地多如牛毛,只要有錢,建造起來并不費力,但能留住自己獨特歷史文化的城市,既無法復制,也不可能再生。走在街頭巷尾,四下一望,文化舊物的多少,標志著這個地方的歷史,盡管舊,但有意蘊,有承載,有價值,而假古建不過就是一堆現(xiàn)代建筑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