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他們走進我們的埋伏圈里:
蒙住他們的嘴,
讓他們喊不出聲音;
毀掉他們的雙眼,
讓他們什么也看不見;
拖住他們的雙腿,
讓他們逃不脫長刀的追擊。
請神靈保佑,
讓我們的人雙足不傷,
讓我們的人雙手有獲,
帶著戰(zhàn)利品而歸,
一路平安而回······
但中國古人把人頭當球踢過沒有,無從考證,也只能猜測。不過,中國人“踢鞠”卻是事實。“鞠”,從革,表示與皮革有關,本義是中國古人用來踢打玩耍的皮球,皮里充物。
這又說到足球的發(fā)明問題了。為什么中國人喜歡說,足球是中國人發(fā)明的?這與史書的記載有關。與劉邦是老鄉(xiāng)的西漢學者劉向,撰寫的中國最早的目錄學著作《別錄》記載,傳說蹴鞠是黃帝創(chuàng)設一項軍中游戲項目。古籍《黃帝十六經(jīng)》中記載,黃帝在打敗蚩尤,活捉了他后,“剝其皮革以為干侯,使人射之,多中者賞。翦其發(fā)而建之天,名曰蚩尤之旌。充其胃以為鞠,使人執(zhí)之,多中者賞。”黃帝真狠,將蚩尤的割下來,充物后當球踢,這應該就是黃帝發(fā)明足球的最早說法?!饵S帝十六經(jīng)》發(fā)現(xiàn)于1973年發(fā)掘的馬王堆漢墓中,這段文字以前是見不到的,驗證了中國民間的傳說。
這在史書和前人筆記上有多處記載?!端问?middot;禮志、軍禮》(卷122)記載,宋太宗趙光義(公元976-997年在位,太祖趙匡胤的親弟弟)“打球,本軍中戲。太宗令有司詳定其儀。三月,會鞠大明殿。有司除地,豎木東西為球門,高丈余,首刻金龍,下施石蓮華坐,加以采繢。”從記載中看,趙光義還專門讓有關官員制定了比賽規(guī)則,做好場地,在東西各豎木樁作為球門,球門有一丈多高,還曾親自披掛上陣。需要說明的是,趙光義所打的球,應該是受“足球”啟發(fā)而興起的馬球運動,但從側(cè)面驗證了蹴踘在當時的流行。
古代還有不少帝王是玩鞠的高手,如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等。劉邦未當皇帝前,劉邦游手好閑,最擅長的是斗雞和蹴踘。后來,其父親住進皇宮后,覺得不習慣,劉邦專門在宮中設了斗雞、蹴鞠場,逗他開心。但劉邦這一行為,也讓足球在漢朝得到了大發(fā)展和普及。
“踘”通“鞠”,但說得更形象,是用腳來踢的球,與趙光義玩的球不一樣了。因為劉邦喜好和提倡,蹴踘在西漢很流行,并且成為宮家常規(guī)比賽娛樂項目。對抗時雙方各派“二六”人員,就是每方12人,場上其有24名“球員”,還有專門的裁判。后來蹴踘的人數(shù)有變動,或多或少,反正是出于助興,多者上百。
在古代有人因球技出眾而平步青云,比現(xiàn)在腳下功夫好的球員,可以左擁美女右抱金杯要風光多了。如宋徽宗時的寵臣高俅,當初不過是蘇軾的小史(相當于跟前跑后的小秘書),后來又跟著樞密都承旨王銑。因為蹴鞠功夫十分了得,被時為端王的球迷趙佶看中,招到身邊。趙佶后來當了皇帝,高俅也就雞犬升天也。羅貫中(一說施耐庵)在《水滸傳》中所說的高俅,就是這個人,但夸張了一些。
中國古代蹴踘與歐洲古時的“搶奪運動”一樣,最早也是在軍中出現(xiàn)的,這就是《宋史》中所記的,“本軍中戲”,一開始是古代軍中進行對抗訓練時使用的一種項目。據(jù)說,此訓練方法是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并且持續(xù)到清朝。直至現(xiàn)代足球傳入中國后,蹴踘才慢慢從中國人的腳底下消失,成為歷史。
因為有這段故事,中國人,甚至有外國學者認為,英國人的足球是從中國人手中學的,實則非然。英國的足球運動是羅馬人教會的。而羅馬人是跟希臘人學的,由“搶奪運動”改進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