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禛、隆科多聯(lián)手控制住暢春園,顯然只是陰謀篡位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在康熙去世后,用最快速度造成胤禛繼位的既成事實,完成篡位。
金恒源還質(zhì)疑說,胤禛、隆科多匆匆舉行康熙大殮的做法,也充滿了陰謀氣味??滴跞ナ烙谑辉率招鐣r,第二天(十四日)已登帝位的胤禛就下令舉行大殮,而且把大殮的時間定在戌時。當時京城氣溫很低,康熙的遺體裝殮存放不存在問題,太平盛世的皇帝的大行之禮非同小可,新主子必然要與皇子、重臣會同禮部仔細研究方案,選定吉日隆重舉行,胤禛為何如此急不可耐為康熙送行?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借機把皇子、大臣馬上召進宮來,一旦進宮,在隆科多的嚴密監(jiān)控下,只能俯首就范。至于所謂的《康熙詔書》的內(nèi)容,則任憑雍正、隆科多君臣自由發(fā)揮。
“天下第一閑人”實為爭權忙人
客觀而言,在九子奪嫡的儲君鏖戰(zhàn)中,胤禛隱藏得很深,他慣用兩面派手法,一方面讓康熙覺得他是一個忠誠純孝無意黨政的皇子,一方面又四處買好假裝不介入爭位派系,借此愚弄對手以減少自身威脅。但私下里,雍正卻暗地活動網(wǎng)羅黨羽,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擅玩權謀、工于心計的黨爭忙人。
胤禛表面上裝作與世無爭,與僧侶往來詩酒互答,把自己裝扮成“天下第一閑人”,實際上卻對皇八子、皇十四子集團爭奪皇位恨之入骨。比如,他的手下戴鐸密報,稱皇十四子禮遇陳萬策收買朝廷重臣,胤禛在回復戴鐸的書信中妒火中燒地批復道:“程(應為陳)萬策之傍,我輩豈有把屁當香聞之理! ”
由于自己在儲君爭奪戰(zhàn)中,一度不是康熙的最佳人選,胤禛對此心知肚明,絕望時也曾想到過后路。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他的奴才戴鐸在福建任知府后升任道員,眼見主子爭儲無望,就向胤禛提出謀求退路的主張。
戴鐸說,臺灣遠在海洋之中,沃野千里,而臺灣道兼管兵馬錢糧,我不如謀調(diào)這個職位,“替主子屯聚訓練,亦可為將來之退計。 ”戴鐸的悲觀估計,也折射出胤禛當時爭奪儲位的不利局面。
康熙本人對胤禛不看好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胤禛的年紀。有史料稱,康熙認為胤禛年紀太大,已年近四十,在古代,高壽者也不過六七十歲,八九十歲的老者極為罕見。清宮的皇子皇孫十幾歲甚至幾歲早夭者比比皆是,若讓胤禛繼位,新皇帝已四十多歲意味著可能將不久于人世。
那么,剛剛穩(wěn)定的朝政立刻又要出現(xiàn)皇位無人、人人垂涎的動蕩局面,這是康熙無法容忍的。而胤禛的同母弟胤禵,不僅武功卓絕屢建功勛頗得康熙歡心,而且年齡比胤禛小十歲,擁有年齡優(yōu)勢,自然是繼承大統(tǒng)的熱門人選。
在當時復雜環(huán)境下,康熙的皇子們?yōu)檫@高高在上的皇位已經(jīng)爭紅了眼,陰謀陽謀、陰招損招無所不用其極,一生英雄蓋世的康熙皇帝為此大傷腦筋,以致兩廢太子,嚴重損害了自己的身體健康,他甚至預感到未來的皇位之爭必有一番血雨腥風,但也只能聽之任之,無能為力。
據(jù)說,康熙病重之時,胤禛為父皇進奉了一碗人參湯,康熙喝罷便魂飛魄散一命嗚呼。有位當年逗留在清宮大內(nèi)的西洋傳教士歸國后寫了本回憶錄,說康熙臨死時叫聲很慘,恐怕是當年北宋“斧聲燭影”的翻版。 (遼沈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