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央嘉措與瑪吉阿米的私情,不知是否得罪了佛祖?但他深受愛神青睞則是毫無疑問的。他的情詩能不脛而走,全托愛神的福,愛神給這些支離破碎的詩句插上翅膀,使之神諭一樣飛向千萬顆不知是否該把愛情當作信仰的心靈,它本身就構(gòu)成愛神提供的答案:“愛還是不愛?這是個問題。不愛不見得是錯的,但愛永遠是對的。愛,永遠沒有錯。”是啊,愛可能比不愛多一些痛苦,但不愛肯定比愛多一些蒼白。甚至錯過的愛,也不是愛的過錯。我是這樣理解倉央嘉措情詩的。你也可以作出完全不同的解釋。千面女郎般的情詩,本無標準答案,其實是在映證每個人心中對愛的憧憬。
在拜金主義興起的新世紀,在中國人已不相信愛情或不敢相信愛情的唯物時代,倉央嘉措不僅沒被遮蔽,他的情詩反而像出土的睡美人一樣復(fù)活,走進千萬人驚艷的視野,即體現(xiàn)了野火燒不盡的再生能力,又是在履行愛神的使命。手無寸鐵的愛神,只能通過情詩抵御物質(zhì)的顛覆,只能通過詩人呼喚流失的信徒,多么悲哀,又多么悲壯。幸好,倉央嘉措情詩春風般吹到人們心靈的玉門關(guān),催發(fā)草木重新滋長,為充滿挫敗感的愛神贏得了一次勝利。倉央嘉措的情詩哪里只是在歌唱瑪吉阿米一個姑娘?更是在歌頌愛情本身。情歌在新時代創(chuàng)造的傳播奇跡,是在證明愛情沒死,愛神沒有垮掉。如果你找不到愛情的蹤影,就讀讀倉央嘉措的情詩吧。愛神沒有傷心離去,她住在一位多情的喇嘛用優(yōu)美的文字與旋律為之營造的圣殿里。這座圣殿,有點像布達拉宮,又有點不像。有點陌生,又有點似曾相識。其實每個人心里,都有過這么一座夢寐以求的殿堂,只不過香火荒廢已久,徹底成了被遺忘的角落。倉央嘉措把我們心底埋沒的愛情種子,像出土文物一樣挖了出來。不僅僅如此,雨露般的歌聲還使之重新生根發(fā)芽。在我眼里,倉央嘉措成了愛神欽定的形象代言人,他的情詩就是愛神捎過來的話兒,就是愛的呼喚。
唉,倉央嘉措考慮的是“愛還是不愛”的問題,我們還不如他呢,我們面臨的選擇:“信還是不信?這是個問題。”是相信愛還是不相信愛,比是愛還是不愛更難決斷。我們在愛的能力愛的勇氣方面大大退化了,并不只是時代倒退了,而是新的誘惑新的信仰出現(xiàn)了:是相信愛還是相信金錢?是相信感覺還是相信物質(zhì)?是相信浪漫還是相信現(xiàn)實?這都是問題。相信一端則意味著對另一端的不相信?依賴一端則意味著在另一端失去依賴?沒完沒了的選擇題,把我們給弄懵了。弄得我們最后什么都不敢相信了。弄得我們對任何人都不相信了。我們懷疑愛的神圣,因為根本就不相信愛神會顯靈。我們徹底成了愛的無神論者。也就成了愛無能患者。這時再聽倉央嘉措情歌,我們感受到這位情圣的激情與虔誠:原來人還可以這樣活著這樣愛著,一邊愛著一邊活著,不這樣愛一場真像是白活了?同時,也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墮落。社會并不永遠是進步的,與倉央嘉措相比,今人在精神方面真是墮落了。
那位在生存與毀滅之間徘徊的復(fù)仇王子是不幸的。奧菲麗婭之死,更是使他萬念俱灰,而放棄遲疑,投身于毀滅。他把問題帶走了,把答案留了下來。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其實都是人類共同悲劇的投影。我尤其把《哈姆雷特》視為悲劇中的悲劇。而這位為愛還是不愛煩惱的年輕活佛,不幸中又是有萬幸的?,敿⒚椎某霈F(xiàn),就像是愛神的替身,在倉央嘉措心目中增添了另一尊偶像。他不再僅僅是一位喇嘛,還無意中成了一個詩人。他并沒成為佛的懷疑論者,只不過還兼任了愛的信徒。如同雅魯藏布江那美麗絕倫的大拐彎,倉央嘉措的人生出現(xiàn)了一次非人工安排的轉(zhuǎn)折:他的愛情將成為傳奇,他的詩篇將流芳百世,他的形象將作為詩神與愛神的共同使者,走向高原乃至平原上的萬戶千家。他活著時是寂寞的,他人生與情感的結(jié)局是凄涼的,但這一點不妨礙他將在未來的每一個時代,都會遇見無數(shù)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