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從太史公司馬遷筆下流傳下來的這蕩氣回腸2000多年的《垓下歌》聲,連同“霸王別姬”的凄美故事一起,在中華文化中牢牢地刻下了西楚霸王項羽這樣一個悲劇英雄的形象。
對于霸王別姬這樣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和司馬遷那樣一個震古爍今的史學巨匠,如果我們說這種悲壯形象完全是假的,是一次徹頭徹尾的虛假報道,可能人們會覺得不可思議、荒謬絕倫,認為除非是又出土了什么爆炸性的竹簡帛書才有可能做出這樣驚天動地的論斷。但其實這里什么新的史料也沒有,就從司馬遷《史記》的字里行間,只要不帶偏見地仔細尋覓,我們就完全可以把事情的真相還原出來。
在《史記僰項羽本紀》中,記載了這樣4個與霸王別姬有關的場景。
首先是四面楚歌:“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shù)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然后是霸王別姬:“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shù)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shù)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第三是項羽突圍:“于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直夜?jié)铣?,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
最后是烏江自刎:“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這些史料表面上看起來跟我們所熟知的霸王別姬的故事并沒有什么分別,其實除了虞姬自刎的這一個小細節(jié)之外,霸王別姬的故事也正是源自這些史料。但是,有一個細節(jié),卻被司馬遷成功的隱藏了、同時也被后人們視而不見達2000多年之久。
在場景一和場景二中,項羽身在楚軍垓下大營,雖說“兵少”,但也只是相對漢軍的重兵而言?!妒酚?高祖本紀》中說垓下之戰(zhàn)時“項羽之卒可十萬”,雖然經過此前與漢軍的拼死搏殺會有所損失,但到被圍時為止,漢軍還沒有對楚軍構成殲滅性打擊,因此守衛(wèi)在垓下大營的楚軍至少還有數(shù)萬,否則漢軍也不用唱什么楚歌了,直接大軍一擁而上滅了項羽即可。而且后來知道項羽率800騎出逃后,漢軍只派了5000騎去追,若不是垓下大營中還有大量楚軍英勇奮戰(zhàn),劉邦是不會如此不把項羽放在心上,讓五六十萬大軍在營中睡大覺的。
然而,到了場景三和場景四,項羽“直夜?jié)铣?rdquo;時,身邊卻只帶了“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那么其他在垓下大營的幾萬楚軍到哪里去了呢?只有一個解釋——他們被項羽拋棄了。就在司馬遷濃墨重彩、繪聲繪色的描繪項羽和他那幾百親信如何在漢軍重圍之中殺入殺出,“斬將刈旗”,“漢軍皆披靡……人馬俱驚”的時候,對于這幾萬楚軍被統(tǒng)帥遺棄后的遭遇,卻耐人尋味的緘口不語,只在《史記?高祖本紀》中說整場垓下戰(zhàn)役中,漢軍“斬首八萬”??紤]到楚軍一共也就是10萬人,可以說基本上全軍覆沒,除了個別僥幸逃走和數(shù)千至萬余人被俘之外,其他都血灑疆場了。通常情況下,如果沒有極高的戰(zhàn)斗意志,在主帥棄軍而逃、被數(shù)倍乃至數(shù)十倍于己的優(yōu)勢敵人圍攻的情況下,敗軍一方是很少有如此之高的死亡比例的。因為遠在死這么多人之前,部隊就會崩潰、投降,成為戰(zhàn)俘。垓下一戰(zhàn)中,10萬楚軍竟然死了8萬,而又沒有任何劉邦殺俘的記載(劉邦一直把坑殺秦俘20萬作為項羽的一大罪狀,以取得政治上的優(yōu)勢,因而自己自然是不能擅殺俘虜?shù)模?,足見楚軍?zhàn)斗之英勇頑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