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冼星海開始關注起這個心地善良、聰慧可人的小妹妹,而失去父親的錢韻玲也依戀起冼星海這位善良正直、才華橫溢的兄長。三、四月,兩人參與拍攝金山導演的電影《最后一滴血》,該片雖中途流產(chǎn),但冼星海為這部片子譜寫的曲子《江南三月》,卻是“贈給錢韻玲作為東湖之游的紀念”。此后,他們經(jīng)常約會在長江的輪渡上,感情至深。在5月14日的日記里,冼星海寫道:“……韻玲拿熱水來給我洗腳,拿靴子給我換,我覺得她心地很好。不僅純真可愛,而且外表美,又能處處表現(xiàn)出來。我不禁很感動,甚至我要愛戀她起來!”7月20日,他倆在普海春酒樓訂婚,來參加的有田漢等不少文化人。
這年9月,冼星海接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的邀請電報,兩人在周恩來的安排下,以旅行結婚的名義,先往西安。10月,在八路軍辦事處的幫助下,他們乘坐華僑捐贈的汽車,扮作僑商,躲過盤查越過封鎖線,終于到達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組織上分配給他倆一孔窯洞。冼星海先是擔任音樂系教員,不久擔任了系主任,錢韻玲則進入了該院的高研班學習。
《黃河大合唱》
來到延安的冼星海,很快融入了這個熱火朝天的新天地。他一邊在魯藝教學,一邊到各個單位組織歌詠隊。在這個過程中,他對自己的音樂創(chuàng)作開始反思,萌生了一個新的愿望:以民間音樂為基礎,參考西洋音樂的先進成果,創(chuàng)造一部中西合璧的民族大合唱。1939年春天,他與詩人塞克一拍即合,創(chuàng)作了《生產(chǎn)大合唱》。
此時,張光年(筆名光未然)率領的演劇三隊歷經(jīng)艱辛也來到了延安,老友重逢,張光年講到了黃河壺口瀑布的震撼,講到了渡河時船工纖夫不屈的脊梁……隨著他的講述,冼星海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畫面,這正是他渴望創(chuàng)作的題材——中華民族的苦難、掙扎、奮斗,以及對自由幸福的追求和對勝利的信心。他催著張光年快寫出來。2月26日晚,演劇三隊請冼星海共度除夕時,張光年朗誦了剛剛完成的全部400多行的《黃河》歌詞。最后一句“向著全世界勞動的人民,發(fā)出戰(zhàn)斗的警號”,全場掌聲未落,坐在窯洞靠門邊位置的冼星海就站起來,把歌詞抓在手里,激動地說:“我有把握寫好它!”
此后,冼星海一遍遍地請光未然和戰(zhàn)友們向他描述黃河的壯觀景象與渡河的驚險場面,請他們哼唱船工的號子,模仿纖夫的動作……在魯藝的窯洞里,土炕上支起一張小桌,正在感冒發(fā)燒的冼星海不眠不休,6天6夜才思噴涌,如黃河一瀉千里。困了,喝一口豆粉沖水的“土咖啡”,餓了,吞一撮白糖……演劇隊指揮鄔析零回憶:“3月31日,我從冼星海手中拿到《黃河大合唱》的全部清稿。手稿用白粉蓮紙抄寫,由冼星海夫婦手工裝訂成冊,小16開本,冊邊整齊如刀切。打開看,字跡清晰秀麗,通本一字不涂、一字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