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指出合成生物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但目前不必懼怕
基因“開關”約束“人造生命”活動
生物可以人工合成?合成的生物會不會成為災難?最近十年興起的合成生物學致力于發(fā)展各種生物元件,使人類可以對基因、蛋白質、代謝途徑等進行設計、改造和合成,甚至設計出全新的生物體,制造出符合人類需要的“生物機器”。“人造生命”在逼近。昨天,中美英三國的科學院與工程院聯(lián)合在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召開論壇,探討合成生物學的技術發(fā)展。本報記者就此采訪了三國合成生物學專家。
設計“開關”讓“人造生命”逃不了
DNA是記錄生命遺傳信息的“天書”,這本書上的主要字母有4個,即4種堿基。隨著各種生物基因組的破譯,科學家開始嘗試像計算機編程一樣,用這些“字母”來編寫“DNA程序”,并藉此指揮細胞,制造出“生物機器”。
2002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制造出了歷史上第一個人工合成的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去年5月,首例“人造細胞”在美國私立科研機構克雷格·文特爾研究所誕生,這是地球上第一個由“人類制造并能夠自我復制的新物種”。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基特尼教授說,雖然這一研究是用化學方法合成了一個已有的基因組,但這一系列技術上的突破,使科學家能夠合成出相當復雜的DNA。
然而,“能做”不等于“應該做”。美國斯坦福大學生物工程系教授德魯·安迪認為,當人類能夠自行設計并合成DNA,“確保生物安全就很重要。”比如,不能讓人造細胞、人造病毒從實驗室逃逸出去。他說,從技術上講,科學家可以設計一些基因“開關”,讓這些“人造生命”離開實驗室就活不了。
中科院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主任趙國屏院士介紹,人工設計的生物元器件十分單純,“它能做什么,科學家了解得很清楚,因此比自然界的基因更容易控制。”他認為,人對“無知”有恐懼,而“人造生命”的可控性使得它相對安全。
“人造”還軟弱,“自然”更強大
但凡事總有萬一,萬一“人造生命”散播到環(huán)境中,會造成什么后果?德魯·安迪認為,就目前研究來看,“人造生命”還十分脆弱,自然生物更為強大。比如,大自然每年都會制造出新的流感病毒,基因變異在自然界中也更迅猛。“合成生物學的一大目的就是根據(jù)新病毒,快速設計、合成出相應的疫苗,這將大大提高人類應對新病毒的能力。”
大自然里有很多“生物機器”,它們服務于不同生命體,功能相當復雜,人類對它們也僅是一知半解。“合成生物學會讓生活更美好。”基特尼教授提到,他有一支學生團隊,設計出了一個有趣的“生物機器”,它能使植物的根系分布更寬,“這將有助于提高植物保持水土的能力。”
然而,技術永遠是一把雙刃劍。隨著合成生物學的發(fā)展,人類究竟會遇到多少道德、倫理、法律等挑戰(zhàn)?這次會議也將就相關問題展開討論,盡量使合成生物學在發(fā)展伊始,就能夠受到生物安全、倫理的政策調控。(中新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