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日本橫濱石川島播磨重工集團正式為自衛(wèi)隊開工建造新一級“直升機驅逐艦”——22DDH。這艘日本戰(zhàn)后建造的最大戰(zhàn)艦,滿載排水量2.4萬噸,最大航速30節(jié);可裝載艦員和作戰(zhàn)部隊970人,最多可搭載14架直升機。該戰(zhàn)艦的建造,標志著日本大中型戰(zhàn)艦取得又一巨大突破,對日本海上力量的發(fā)展具有“一石多鳥”的戰(zhàn)略意義。
首先,進一步突破日本對戰(zhàn)艦噸位的限制。
長期以來,日本受《和平憲法》制約,不能建造包括航母在內(nèi)的進攻性武器。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成為“正常國家”,日本制定了一系列艦艇制造計劃,并堅定地執(zhí)行著。出于減少麻煩,減少國內(nèi)外輿論關注的考慮,日本將各類大型戰(zhàn)艦命名為運輸艦、直升機驅逐艦等,例如:1996年11月下水的“大隅”號運輸艦,標準排水量8900噸;2009年3月和2011年3月服役的“日向”和“伊勢”號“直升機驅逐艦”,滿載排水量達1.8萬噸。時隔一年,日本又開始建造排水量超過2萬噸的“直升機驅逐艦”——22DDH。許多海軍專家都認為:無論是噸位還是布局,22DDH都與小型航母無異。從發(fā)展趨勢看,今后日本必然會設計建造更大噸位和擁有更長更寬甲板的中型航母(排水量4萬噸以上)。
其次,為今后建造航母進行技術儲備。
22DDH艦采用直通飛行甲板,其艦長要比“日向”級長51米,達到248米;其艦寬為38米,比后者也寬5米。為了有利于今后艦載機的起飛與降落,22DDH依然保持艦橋設置在右舷的標準航母方式。此外,該艦還進行了三項重大的改進:
一是把升降機完全挪移到該艦的兩舷,且將升降機的提升噸位增加到20噸,此舉足以滿足F-35B等固定翼艦載機的要求。
二是將多座防御武器(“海拉姆”防空導彈和“密集陣”近防武器系統(tǒng))安置到兩舷,這種布局不僅有利于今后改裝滑躍式飛行甲板,更有利于垂直/短距艦載機的起降。
三是飛行甲板的標準和材料都進行了改進:更換了更厚的高強度鋼板,還在表面鋪設了耐高溫材料。
實際上,由于甲板長與寬都明顯增加,加上艦甲板厚度和材料的大幅改進,22DDH艦已非常適合F-35B等的垂直/短距艦載機起降。
再次,可明顯提升海上自衛(wèi)隊“護衛(wèi)艦群”的實力。
日本海上自衛(wèi)隊轄有4支“護衛(wèi)艦群”(早期俗稱“八八艦隊”,后改稱“九十艦隊”)。自從“日向”號和“伊勢”號替代了兩支“護衛(wèi)艦群”的核心艦——“榛名”級旗艦后,其整體實力已明顯提升。但是,另兩支“護衛(wèi)隊群”的旗艦仍是“白根”級。“白根”級艦原先的主要使命是以反潛作戰(zhàn)為主,其功能基本符合當初提出的“保護兩條1000海里航線”的需求。如今日本海上自衛(wèi)隊不再只把目光盯在“東南”和“西南”兩條海上航線,而是更加重視中遠海海域的作戰(zhàn)能力。22DDH艦可搭載相當數(shù)量的直升機(未來可能換裝垂直/短距起降戰(zhàn)斗機),有望在多種??諔?zhàn)場發(fā)揮重要作用。
第四,使日本在某些方面逐漸擺脫美國的“束縛與羈絆”。
美國與日本雖有軍事同盟,美國長期在日本駐有大批軍隊,但這支力量一方面是用來對付美日的“共同敵人”,另一方面也有著監(jiān)督和“看管”日本的功能——允許日本在一定范圍內(nèi)發(fā)展軍力,但又不使之“做大做強”,尤其要嚴格限制日本發(fā)展大型進攻性武器。美國可以向日本提供部分先進武器(如F-35戰(zhàn)機、E-2C預警機、E-767指揮機、艦載相控陣雷達等),但航母和核潛艇等武器是不能讓日本擁有的。對此,日本“心知肚明”,于是只能采取“暗度陳倉、偷梁換柱、逐步突破”的策略,逐步積累技術,同時不斷修改憲法,制造輿論,為發(fā)展航母、核潛艇等敏感裝備造勢。(新華網(wǎng))